只为万家灯火更璀璨
——十八大代表、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在基层工作的苦与乐
新闻背景:
他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司法”,在基层工作的28年里,他调解了数千件民事纠纷,制止过上百次群体性械斗;在他的努力下,1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130多位子女不孝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16个失足青年改邪归正,58名刑释解教人员和18名社区矫正人员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总结出的 “调解法则”成为大同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教材,并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得到推广。
他就是李培斌,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今年5月底他全票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同时他也是我省政法系统唯一一位十八大代表。
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李培斌,一直是县里的“大红人”,自从今年5月底获选党的十八大代表后,他的名气更大了。随着十八大的临近,李培斌更加忙碌起来,除了继续日常的调解、普法等工作外,他还要写事迹材料、做英模报告、参加各种会议。这个终日奔波在司法战线最基层的十八大代表,面对即将参加的盛会,他的所思所想又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9月13日,记者来到阳高县龙泉镇,跟随李培斌感受基层工作的苦与乐。
他的信条——忍让谦和做事
9月13日,记者驱车到达龙泉镇,已是下午3时。李培斌不在办公室,一辆半旧的面包车停在司法所门口,看来他步行出门了。县司法局工作人员打通了李培斌的电话,才知道他出去搞调解工作了。大约3时半,李培斌急匆匆地赶回来,他身体略胖,额头上隐约可见细密的汗珠。
见到记者,他直言:“真不好意思,最近太忙,既要整理会议材料,又要准备英模报告,可是调解工作也不能耽误啊。”
问起李培斌为啥不开车出门,县司法局的小薛说:“这辆面包车从配发至今已经12年了,车况不太好,所以只要就近办事,李培斌就选择步行。再就是司法所经费少,李培斌舍不得油钱,总想给公家省费用。”
李培斌还解释说:“我的表情是不是有点僵硬,你们可别见怪,我成天跟各种闹矛盾纠纷的人打交道,听的遇的全都是烦心事,经常调解结束了,脸上的表情还转变不过来。”这样的解释倒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记者看到李培斌办公桌旁的墙上,有一幅贴画,“忍让谦和”四个大字下分别写着一句话,“忍”——“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让”——“敬君子方显有德,远小人不算无能”,“谦”——“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并非痴人”,“和”——“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李培斌笑着说:“这张贴画是我从地摊上花3块钱买的,时常提醒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只有你自己先做到了,才能以此开导劝解别人。”
他的工作——随时随地开展
大约下午4时半,一下来了两名当地群众找李培斌说事。
一位姓王的中年男子,他说前几年县城南大街拆迁,回迁时分给他的房屋有质量问题,因此跟开发商闹起了纠纷,已经4年了还没有结果。王某气愤地唠叨了一会儿,李培斌抓住时机说:“拆迁的事情已经时过境迁,你当时签署了协议,而且拆迁过程是合法的,所以你再追究枝节问题,就是无理取闹了。如果你愿意,回迁房质量问题,我可以帮你协调。”王某说:“我知道你李培斌是个公道人,讲理人,才来找你的,明天咱们一起去开发商那里说理去。”李培斌当下电话联系了开发商,约定明日上门协调此事。
另一位姓何,说的也是拆迁补偿的事。他告诉记者:“我们这儿的人都知道有了难缠的事,就找‘李司法’,大家都有他的名片和电话。”
记者在李培斌的办公桌上发现了名片盒,抽出一张,名片背面写着:“本人承诺——捧出四颗心:接待要热心、询问要细心、解答要耐心、办事要诚心,对办事(来访)者,来有应声、笑脸相迎、走有送声、满意顺心。本人手机24小时开通,随时等候矛盾纠纷报案,5分钟之内必须赶赴现场,控制矛盾发展,防止矛盾激化。”
做完何某的工作,已是下午5时半。李培斌接过一个电话后,记者随他一起来到县城外的义和村,这里有个国家风电项目输送工程,需要占用一些耕地。
李培斌穿过一片玉米地,仔细丈量着所占耕地的面积,然后对村民杨某说:“你家占地大概是七八分,不到一亩,除了电网基桩每个补偿1000元外,玉米也要补偿,现在每斤玉米大概一块二,玉米补偿应该有1800元。”李培斌对农村情况十分熟悉,说起解决方案来既干脆又利落。李培斌还对身边另外几个村民说:“这次占地是国家节能减排工程的需要,我们必须站在大局考虑问题,无条件支持,可不能给咱阳高人丢脸。”
工程方代表对记者说:“该工程占地在龙泉镇共涉及十几个村,最近李培斌经常随他们一起到各村现场解决占地补偿问题。李所长工作非常认真细致,他做人做事公道明理,大伙对他解决的问题特别服气。”
将近晚7时,记者随李培斌一起赶回县里吃晚饭,县委政法委的小薛对记者说:“李所长今天可是沾了你们记者的光,才这么早收工的,平时他经常忙到很晚才回家。起早贪黑,对李培斌来说是家常便饭,农村人起得早,有时天没亮,就有人打李培斌的电话,要求他去解决纠纷。”
他的调解——当事人都服气
9月14日一大早,李培斌去县人大开会,他是县里的人大代表。
9时半,李培斌急匆匆地从会场出来,赶往前一天约好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协商王某的房屋质量纠纷。开发公司的张经理热情地把李培斌迎到办公室,他对记者说:“李所长曾多次来我公司解决各种纠纷,都处理得很不错,他的工作能力非常令人佩服。他既有耐心,又有责任心,处处替双方考虑,当事双方都服他。”
王某情绪激动,近4年来,他多次来开发公司,要求解决补偿问题,但因双方认定的标准差距太大,始终未果。
王某与张经理你来我去地争辩着,李培斌坐在一旁静听,听清了双方分歧的焦点,李培斌直入主题:“不要在拆迁问题上纠缠了,就说现在的房屋质量问题吧,没这个诚意,就不必在这儿浪费时间,对吗?”一句话,很有效果地制止了双方的纠缠。张经理当场表态:“就冲李所长出面协调这事,我们肯定诚心解决问题。”
随后,李培斌把张经理叫到隔壁办公室说了一会儿,又把王某单独约过去谈了好半天。双方再次碰面时,记者问情况如何,李培斌说:“应该有戏,我有信心。调解说白了就是双方互相让步,达成折中的意见,但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很多时候不可能一下两下就谈妥。”
当天中午,张经理主动邀请王某一起吃饭,开始王某拗着劲不肯去,后来被众人拉扯着坐到饭桌上。端起酒杯的那一刻,王某的眼角湿了。“真没想到,我们双方闹了4年,今天竟能坐到一个桌上吃饭,没有李所长不会有这样的局面。不管我的事将来结果如何,我都感谢李所长,他能替我考虑,真心想帮我解决问题。”王某这样对记者说。
他的信念——让和谐多起来
采访中,记者见到的每一个认识李培斌的人在提到他时,都不由得竖大拇指,说他为人忠诚谦和、不骄不躁,而且从不与人攀比。
9月14日下午3时,记者随李培斌来到司法所办公室,与他聊起来。李培斌直言在家里自己是个不称职的男人,他妻子是农户,没有固定工作,过去很多年里李培斌一家一直在县城里租房居住,直到去年他家才盖起3间平房。
李培斌的哥哥和弟弟都远在新疆部队工作,难得回来一次,妹妹也出嫁在外,七十多岁的父母全靠他照料。但由于工作繁忙,李培斌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在父母身边。快过中秋节了,李培斌几次想给母亲买点吃的送去,但都因工作忙碌而一再推迟。说到这些,李培斌突然控制不住地哽咽起来,“我不是个称职的儿子,没能经常在父母跟前尽孝,但我不会做任何亏心事,绝不给祖辈丢脸。”
打开李培斌的文件柜,里面放满了各种荣誉证书、奖章和奖杯,从地方的到省级的,再到国家级的,一本本鲜红的证书、一个个闪亮的奖章,无声地阐释着李培斌多年的付出和收获。李培斌说自己是个珍视荣誉的人,并说曾受过祖父的影响。他的祖父是个老革命,参加过抗美援朝,还获得过金质奖章。祖父临终前,一定要把这枚奖章留给李培斌,让他传承爱国情怀和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李培斌坚持不收奖章,而立誓要刚正做人、公道做事。
自从入选十八大代表,李培斌的工作更加忙碌和紧张起来,找他解决纠纷和难题的人比往常更多了,他说自己的压力也更大了,决不能在工作上有任何懈怠和失误。十八大日益临近,李培斌的思索更多起来,他希望这些思索会转变成代表建言,最终推动法治建设的进步与完善。
李培斌这样对记者说:“我是个成天与矛盾纠纷打交道的最基层的司法干警,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和谐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法律日益完善,法治社会给大家提供了更多解决纠纷的渠道和方式,但是通过基层司法调解解决矛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项工作就如同大禹治水,重在疏导。每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个个带着愁容而来的老百姓,面带笑容满意而去;每当看到万家灯火、人人舒畅的情景,就是我最最幸福的时刻。我要把自己的想法带到人民大会堂,希望国家继续加大基层司法力量的配置,让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中,让更多和谐美好的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