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地方要闻> 重庆

重庆黔江:让居者乐其屋 圆百姓安居梦

2012-10-24 14:55: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重庆日报 

  黔江区“4个1”居住体系探索城乡统筹建设新途径

  山水园林城区

  阿蓬江曹家河

  石会中元农民新村

  阿蓬江镇高碛特色院落

  改造后的马喇集镇

  蒸蒸日上的黔江区

  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心地带,在这样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群众如何实现“安居梦”?

  2011年9月,为推进统筹城乡、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率,黔江区委二届十次全委会提出构建“4个1”居住体系:在全区着力打造1个中心城区、10个重点集镇、100个农民新村、1000个特色院落,实施移民搬迁3万人,推动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居住。

  随着“4个1”居住体系的深入实践,在黔江,“让居者乐其屋,圆百姓安居梦”的梦想正生动演变成现实。让百姓住得安心、安定、安逸,让“安居梦”梦想成真,一幅充满生机的城乡统筹建设的全景图正在武陵山深处徐徐展开。

  开放思路:要真正实现“脱贫摘帽”,只有按相对集中居住的思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逐步实现脱贫致富。

  “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武陵山区的真实写照,黔江区境内山地纵横,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壤瘠薄。这其中,数十万农村群众散居在山间,基础条件差,生活较为艰苦。

  “对公路不畅、饮水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农村贫困人口,要真正实现‘脱贫摘帽’,只有按相对集中居住的思路,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逐步实现脱贫致富。”黔江区委书记杨宏伟认为,只有确保农村群众的脱贫致富,才能推动黔江基本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在渝东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两个核心目标”。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黔江区深入结合国家统筹城乡建设规划,以“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渝东南地区中心城市和率先在渝东南实现全面小康为统揽,以民生改善为导向,以中心城区、重点集镇、农民新村建设和特色大院改造为载体,以实施移民搬迁为主要抓手,重点推动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着力构建“分布合理,城乡协调,宜居宜业,和谐文明”的新型城乡居住体系,探索城乡统筹建设的又一条途径。

  在实施中,农民新村布局在哪里?怎么建?集中居住后的群众靠什么生活?中心城区、重点集镇、特色院落如何打造?这些问题既是群众关心的问题,更是黔江区委、区政府着力思考解决的问题,关系到农村贫困人口能否搬得来、住得下、扎得稳,能否安居乐业。

  对此,黔江区长吴忠表示:“相对集中居住不是简单地集中一个地方盖盖房、修修路,规划是第一位,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整体规划;强化规划建设管理,要讲规矩并严格执行,实行‘反规划’,把要保护的地方先规划好、保护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兼顾区位条件、功能定位、产业导向等因素,分类推进“4个1”相对集中居住体系建设。

  在实施中,不仅统筹规划,同时还尊重群众自愿原则。“4个1”居住体系建设不搞平均化,按规律办事;要以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为先,在动员老百姓的工作上,遵循自愿原则,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建设合力。

  同时,按照“谁积极,支持谁”的原则,竞建择优,安排实施进度快、群众满意度高、功能配套完善的项目计划,建设条件成熟、群众参与度高、投入有保障的区域启动示范建设。

  此外,该区还积极发展基础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推动重点集镇、农民新村和特色院落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相对集中连片的布点融合式发展新格局。

  布点融合:打造10个重点集镇,吸纳10万人居住,形成重点集镇和周边镇乡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新格局。

  白墙青瓦、翘角屋檐、朱红的雕花窗,统一风格的“别墅”林立,干净的水泥路不再泥泞,花坛里树木枝繁叶茂,鸟语花香……在石会镇中元村易地扶贫安置区,一幅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的农民新村美景展现在游客面前。

  近年来,在黔江区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石会镇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起了移民新村,供高山移民居住。目前,移民新村已入住80余户移民。

  据了解,自从黔江区提出构建“4个1”居住体系后,全区实施移民搬迁3万人,推动人口相对集中居住,无疑也为石会镇加快中心镇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按照“4个1”居住体系的要求,该镇根据自身的发展,量身定做了“1540”居住体系,即拓展1个集镇、构建5个新村、建设40个农村大院的构想,实现了“布点融合”,进一步带动了城镇化,吸纳了人口。

  不仅如此,该镇还以建设中心集镇为统揽,坚持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一体化进程,基本建成以农业为龙头,工业配套发展,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中心集镇框架。未来5—10年,石会镇将打造成为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工贸型城镇,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打造辐射带动黔江北部区域发展的城市副中心。

  “高山移民下山后,如何移得出、住得稳成为镇里解决高山移民的头等大事。”石会镇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山下人多地少的特点,石会镇还专门为这些高山移民量身定做了配套产业,以蚕桑为主,同时种植银耳,发展乡村旅游。

  石会镇仅仅是黔江区推进“4个1”居住体系中10个重点城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将结合濯水、石会、马喇、阿蓬江等10个重点集镇的区位、产业发展、历史文脉等因素,科学确定城镇定位,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黔江区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生态扶贫移民为重点,规划和布局一批保障性住房,推进农民向重点集镇集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集镇综合开发,带动周边镇乡发展,形成重点集镇和周边镇乡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新格局,建成能容纳10万城镇人口的城镇群。

  预计到2015年, 该区将完成10个建成区面积达到1至3平方公里、人口1万的重点集镇,每个集镇均有1至2个支柱产业,人均居住面积不低于35平方米,绿化率达到36%,垃圾和污水处理率都达到80%以上。

  居者乐居:100个农民新村,带给农村居民新的生活。

  2005年至2009年中元村一直被列为市级贫困村,仅6组原来就有68户244名村民分散居住在海拔11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村民购买生活用品需步行3个小时到15公里外的“团坝子”。

  “农民居住太分散,建基础设施代价太高,只能通过搬迁,集中居住,才能让他们逐步脱贫。”中元村支书费远忠说。从2007年起,该村先后将4组、6组的高山居民搬到地理位置相对平坦的1组,集中安置73户328人,并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今年启动了新村二期建设,现在修路、平场也快结束,大家等着来新村建房,已有40多户登记确认建房,预计明年能全部建成入住,到那时村子就有 140余户近700人居住。

  和中元农民新村一样,阿蓬江的曹家河小区、水市的天福小区、沙坝的状元堡小区……黔江区相对集中居住体系建设给村民带来幸福。

  在打造100个农民新村过程中,该区将完善集中居住区给水排水系统,解决村民的饮水安全,自来水到户率达到100%。通过统一规划,在有利于生产、有便于生活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配套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视、通讯、燃料、消防、环境及社会公共服务等设施,集中居住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

  不仅如此,黔江还积极鼓励农民整合现有资源,发展生猪、蚕桑、烤烟等规模化种植和养殖产业,推广蔬菜、特色水果、小杂粮、中药材、特色林业等林下(间)经济,集中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每户居民都有1—2项骨干增收致富产业,产业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农民平均纯收入的10%以上。

  在实施过程中,黔江区按照“政府引导、村民自愿;选址合理、规模适宜;设施齐备、环境优美;饮水安全、居住舒适”的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一农房建设标准,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全面做好100个农民新村建设。

  今年,全区将完成30个农民新村建设。到2015年,将完成100个可容纳100户、500人以上集中居住的农民新村。一个由黔江主城带动10个重点城镇、100个农民新村和1000个农村大院的“4个1”居住体系逐渐成型。

  链接》》

  小区建设 让农村居民过上了城市生活

  “这里原来就是个石头嘴嘴,2004年的时候还一户都没有,现在已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市场了。”在沙坝乡脉东村天王洞小区,建材商应先松如是说。在这个小区,一栋栋“别墅”鳞次栉比,卖摩托、修汽车、销建材、售家电、开餐馆、做副食,行行都有人在做,好一派繁荣的景象。

  “这些做生意的都是这几年从远近不同的地方搬来的。这个小区现在已入住了53户,今年启动的二期建设已有45户开始平场建设,年底前有望建成入住,届时小区居民将达到400余人。”沙坝乡脉东村支书高可禹介绍道。不仅如此,随着小区的逐渐成型,卫生所、健身中心、游园等基础设施也陆续建成,以往的农村居民过上了城市生活。

  产业扶贫 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居住环境改变后,村民能否适应?靠什么生存?怎么发展?

  石会镇中元村支书费远忠说,最初建新村时,很多老百姓都担心,种了一辈子庄稼,搬下山后没有了地怎么生活,他们开始做工作时底气也不是很足。但从现实情况看,生活根本就不是问题,村民在附近的欢乐农场、银耳基地、蛋鸡养殖场务工比在山上强多了,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能致富。

  “我是2009年从孟家6组搬来的,现在在水泥砖厂上班,每天能挣200多元,两个月的收入相当于以前一年的收入呢。”在水市乡天福新区,居民雷天成说。

  沙坝状元堡小区新搬来的40余户村民中大部分土地多以每亩350-400元一年流转给农业开发公司种植猕猴桃,很多人又回到公司打工,每个月都有1000多元收入。

  地灾安置 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过去一下大雨,心里就发慌,晚上睡不着,担心山体滑坡、垮岩,害怕房子被砸烂和伤到人。而现在再也不用担心啦。”70岁的阿蓬江镇大坪村村民李国富乐呵呵地说,“现在好了,政府帮助我们搬出滑坡带,住进了安置小区,我们不再为滑坡担忧了。”李国富说,他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搬到安全地方来居住,并住上小洋楼。

  小区安置的是大坪村1组的村民,共计78户、275人,全是从滑坡带搬迁来的。小区房屋按统一的风格修建,分两条街排列,均是一楼一底或两楼一底的楼房,有院坝、健身场,形成一个小村庄,楼房盖着黑灰色琉璃瓦,刷纯白色墙,房间宽敞、明亮;厕所与猪、牛圈分离,干净、卫生。道路全部硬化,并安有路灯。小区前面是车水马龙的319国道,后面是碧波荡漾的阿蓬江,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里是别墅区。

  据了解,2007年,大坪村1组原所在的曹家河发生山体滑坡后,镇上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将1组78户275人整体搬迁到现在的小区,让村民住进安置小区,也让过去的荒草滩变成了阿蓬江边的新农村地标。“连各地的客车站都把小区标注成了客车停靠点。”小区村民说。(李安楠 张亚飞 于新)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重庆检察机关:检调对接 合力定纷止争
·重庆长寿推行低保听证评议
·重庆制定文化建设五年规划
·重庆:启动消防安全宣传品征集大赛
·重庆五分检详解网络招聘诈骗“五宗罪”
·重庆:检察机关要把司法为民落实到工作全过程

·重庆:检察机关要把司法为民落实到工作全过程
·重庆出入境提供延时服务1980人次
·重庆: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重庆城口开辟社区消防工作新模式
·重庆法院:开启文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