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宁波

破解难题促和谐 宁波社会建设十年成绩显著

2012-10-24 14:35: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宁波网 

宁波通途路立交

2010年5月8日宁波书城开业

2009年11月3日“81890”企业人才服务促进中心揭牌

    中国宁波网10月24日讯(记者周维强 通讯员许玉芬 朱枫)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党的十六大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工作,把社会建设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摆到突出位置,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与管理格局。

    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宁波共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约880亿元,城市化率从47%提高到68.8%;全市住房保障累计惠及家庭27.9万户;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从1543公里提高到3822公里,全市城市道路总面积从2136万平方米提高到6930万平方米……十年来,宁波社会建设成绩显著,重点解决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社会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等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宁波被公认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社会管理创新亮点纷呈

    “马桶漏水?电线短路?打81890啊!”在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生活中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号码就是“81890”。“81890”是宁波话“拨一拨就灵”的谐音。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

    2001年8月18日,海曙区政府成立了“81890”求助服务中心,通过电话、短信、网站等多种渠道,无偿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信息。其服务项目有19大类189小项,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与56个党政部门互动,服务内容有14大类868小项。截至2011年12月,“81890”共为市民解决求助事项550余万件,办结率100%,服务满意率达99.87%,市民从“81890”网站获取服务信息量达4450多万人次。

    全国第一个和谐促进会、全国第一家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行政审批项目“一站式”服务的宁波市网上行政中心……2010年9月,宁波被列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作为全国、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的宁波,通过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项目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已在10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包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服务平台、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网络社会引导管理、加强“两新组织”培育管理、优化实有人口管理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推进综合信息系统建设等。

    2011年7月,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现场会召开,宁波在会上介绍了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经验。今年,我市将基本完成中央、省委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任务,初步形成全市范围内较为完善配套的社会管理体系,并以开展试点工作为契机,力求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率先形成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样板。

    城中村改造 村民变居民

    “我们惊驾村是2000年拆迁的,03年我们搬进了新房。这10年间,我们从村民变成居民,变化真大啊!”今年42岁的章阿其是惊驾社区的居民,现住在世纪曙光小区,其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

    章阿其告诉记者,他家以前是惊驾村的,十多年前,家里住的是5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低矮破旧。2000年,惊驾村在原址拆迁安置,章阿其搬进了宽敞的新房,从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小区居民,现在的生活幸福美满。

    据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何国强介绍,城中村改造工作,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实事工程”。通过城中村改造工作,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江东区惊驾村,安置房就落实在甬江庆丰桥边(惊驾名庭),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有1426套安置房。该地段交通便利,风景秀丽,配套成熟,设施完善,二手房交易达到了1.7万元/平方米,高于周边城区房屋成交价。同时,通过城中村改造,村民户均安置住房2套以上,安置房屋除自住外,户均至少有一套以上用于出租,加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底分红,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以上。

    据了解,截至目前宁波中心城区三江片城中村改造已启动实施改造54村,占需改造村总量的91.5%。通过城中村改造全面的“征、拆、建、落”,有1.51万户约4.73万名村民喜迁新居,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20-30平方米提高到现在的60平方米以上,告别了昔日“脏、乱、差”的低矮平房,住上了宽敞舒适,水、电、气、网络等基础设施和物业、幼儿园、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现代化社区。

    何国强表示,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宁波将启动尚未改造的5个城中村,实现“十二五”末消灭三江片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这一目标,并将切实开展“阳光征拆”、“和美家园建设”等八大专题行动,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切实改善民生,推进城市建设。

    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推进养老服务事业

    据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许义平介绍,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民政系统紧扣科学发展主题,主动融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发挥民政在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优化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民生保障从兜底型向发展型、普惠型转变,社会服务从单一化、粗放型逐步向多元化、精细化转变,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4年,宁波出台了《宁波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建立了“城乡一体、标准有别”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市有低保户40520户共61195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比2002年提高了一倍多,农村平均低保标准比2002年提高了两倍多。今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了低保标准城乡一体,这也是全国继深圳市之后第二个全面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的副省级城市。

    2011年,全市实际人均医疗救助资金达20.49元,医疗救助人均筹资标准从6元提高了11元,医疗救助标准逐年提高。2011年,宁波在原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机制基础上,增加了与食品价格涨幅联动的价格补贴机制,困难群众物价补贴标准较大幅度提高,位居全省首位。

    除民生保障外,宁波主动应对挑战,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自2004年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来,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从城市向农村不断拓展延伸,服务内容不断深化完善。截止2011年底,宁波共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9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1146个,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覆盖90%的城市社区和43%行政村,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宁波市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家院互融”、“以老助老”、分层分类等服务模式,除为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外,还积极为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入选“浙江省2010年十大民生工程”,海曙区“全面推行社会化居家养老”项目获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提名奖。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宁波:在科学发展中建设“四好”示范区
·宁波首个街道级农村公共服务中心成立
·宁波十年社会创新管理亮点多 破解矛盾促和谐
·宁波119指挥中心“双节”见闻
·宁波镇海规上企业“两新”妇女组织全覆盖
·宁波江北破获新型网络赌博案

·宁波江北破获新型网络赌博案
·宁波警方破获新型网络赌博案
·宁波:消防依照《消防法》改革创新两年救援八万人
·宁波95%以上行政村建有活动场所 群众满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