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苦抓、机关苦帮、民警苦干”,近年来,陕西省白河县公安局大力弘扬“三苦”精神,以“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的干劲,创新社会管理,忠实执法为民,狠抓队伍建设,全心服务群众,奋力创先争优,使全县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发展。该局连续8年实现命案全破,连续5年侵财类案件持续下降,群众满意度连续4年稳步攀升。
做表率:民警向局党委班子看齐
“领导苦抓,关键是领导身体力行,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抓起,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白河县公安局局长周斌在全局叫响“民警向党委班子看齐,班子成员向‘一把手’看齐”口号,人人肩上压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
9月28日8点整,周斌准时来到距县城最远的西营派出所值班室 “上班”。这是他自去年9月担任公安局长以来,第13次兑现 “每月当一天基层民警”的承诺。
围绕这一承诺,该局推行党委成员每人包抓一个所队、每周督察一次案件、每月当一天基层民警、每月与民警谈一次心、每年办一起棘手案件的“五个一”制度,带头扑下身子,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抓工作、树标杆、带队伍。
他们按照该局党委分工,将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夯实到每位民警身上,形成“党委决策、领导包抓,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去年,在目标考核中有一个派出所名列末位,政委戴建秦主动提出包抓这个派出所。他坚持每月到该所工作2次,每次3天,从不间断。前三季度,该所通过该机制共化解矛盾纠纷125起,就地化解上访苗头8个,治安、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45.5%、51%。
“领导苦抓”抓在了点子上。今年以来,该局党委成员“带案下访”67次,带头办理疑难案件18起,督办重点工作24次,督察大要案件15起,帮助所队解决问题28个。
抓基层:机关与所队结对包抓帮扶
白河县公安局党委规定,局机关每个部门分别结对包抓帮扶一个基层所队,在绩效考评上实行捆绑责任制,基层所队工作完成情况与包抓帮扶单位奖惩挂钩。
前不久,茅坪镇油房村村民阮某与邻居杨某因琐事发生矛盾,杨某夫妻一气之下冲进阮某家将其冰箱、洗衣机等砸坏后外出打工,赔偿问题一直无法落实,受害人多次上访。为尽快解决此案,包抓帮扶的治安大队民警来到茅坪派出所“解围”。民警在江苏省海门市找到杨某,分头与双方当事人协调20余次、调解5次,最终达成赔偿协议。
基于此,该局机关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基层所队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组织开展包抓帮扶,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帮”,棘手问题联合“帮”,薄弱环节重点“帮”。
西营镇群众反映派出所民警存在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意见很大。该局法制大队知情后,及时派驻一名民警在该所蹲点2个多月,帮助派出所规范执法流程、落实执法审核措施,与派出所民警一同办案、共同审核,面对面指导、手把手培训,使该所民警执法水平大幅提升。
“机关苦帮”帮在了关键处。截至目前,全县派出所实现民警执法“零投诉”,就是最好的见证。
创佳绩:扎根贫困山区无怨无悔
地处“秦头楚尾”的白河县,是国家贫困县。境内山大沟深,自然环境恶劣。白河县公安局党委带领民警以“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的干劲,把全部精力投入执法为民和服务群众工作中去,曾荣获全国“三基”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在该局交警大队车管所办证大厅,有一位身体瘦弱、头发花白的老交警一边给群众办事,一边不时用左手敲打自己的背部,以缓解腰椎的压力。他叫方存保,1987年进入公安局工作,在车管所一干就是25年。尽管他患有严重的腰椎骨变形性骨质增生,但不论是车辆注册登记、安装牌照,还是整理车驾档案,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管理的1.8万多份车管档案无一错漏。
正是这种出于对公安事业的热爱,10年前退休的派出所所长刘昌杨,不要一分钱报酬来到公安局值班室看守大门,以苦干实干的精神为公安工作发挥自己的余热。
“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2011年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的高维维入警后,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宋家派出所工作,把服务群众的承诺落实在行动上。2008年进入公安系统的民警沈飞,在派出所工作两年间,当过户籍警、内勤、外勤、法制员,凭着苦干实干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全能警”,2011年被提拔为仓上派出所副所长。
“民警苦干”干出了精气神。在“三苦”精神推动下,白河县公安局呈现出“老民警人老志坚,中年民警勇挑重担,青年民警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去年以来,该局先后有16个单位和43名民警立功受奖。(记者 阮仕喜 通讯员 徐新林 陈登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