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丹告诉记者,目前护工难招一大原因在于护理人员待遇低下。据了解,在北京,一名普通月嫂收入在五六千元,金牌月嫂动辄上万,而养老院护工的月收入则普遍不足三千元。张译丹称,北京今年年初有通知要求对持证上岗的护工每月给予800元的补助,至今仍未实行。
采访中,张译丹一再强调海淀区民政局对其养老院给予了很多帮助,但她坦言,民办养老院目前在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上得到的帮助十分单薄。以每年的评优、评奖而言,民办养老院所占的比例与公办养老院不能相比。民营养老院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跟公办养老院根本没法比。”张译丹称,民办养老院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华老龄》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刘红尘接受采访时分析,公办的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的投资是80万元,民办的只有30万元,公办养老院还享受税收、床位补贴、水电费等各项政策优惠。
“应该形成专业的老年服务产业链”
在北京的401家养老院中,像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这样的公办养老院还有214家,其余的186家是民办养老院,北京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是29张。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依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0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养老床位314.9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仅为1.77%。也就是说,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的床位数为17.7张,其中6个省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不足10张,而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
张译丹始终强调民办养老院是靠“口碑”来吸引老年人的,她认为民办养老院在等待一个春天,民办养老院的服务并不比公办养老院差,目前存在困境则需要政府加大支持。
“民办养老院大多处于郊区,交通不便,但是养老院的地理位置又非常重要。”张译丹告诉记者,由于多数民办养老院的位置偏远,这使得子女在将老人送往这些地方时会考虑看望的时间成本。
对目前北京市正在编制的《北京市2013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养老设施用地将纳入本市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张译丹和她的同行们希望,民办养老院随着城市建设“越办越远”的情况将能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民办养老院的“当家人”对国家在财政税收政策、配套设施等上对民办养老院的支持也充满期待。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中心主任杨燕绥表示,目前民办养老院发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国家现在还缺乏养老服务设施,养老产业的整体规划,所以民营养老院的用地、税收、政府补贴等方面缺乏规划。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服务。如果老年的餐饮、私人医生、护工等等这些服务,都是个体提供,那么成本会非常的高,如果国家面对老龄化,有老年服务产业链条,那么这样的养老院办起来的成本也会降低。
杨燕绥认为,很多养老专业化服务,应该形成专业的老年服务产业链,经营养老服务事业应该是微利的,因为税收可能是减免的。(记者 邓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