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养老机构服务供需失衡的背景下,加之中国老年人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2008年,全国老龄办会同发改委、民政部等十几个部委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在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探索了一些更加切实可行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北京市出台并实施了老年人优待办法、居家养老“九养政策”等20多项为老惠老政策和措施。去年上半年,北京市市区各街道开始在下辖社区试点建立“托老所”,尝试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照料、就餐就医、日常出行、文体娱乐等诸多方面的便捷服务和民生福利。
“不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聊天,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觉。”这是居住在北京展春园社区的一位老人的生活愿景。在他所生活的社区里,这个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
展春园社区下辖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学院路街道从2011年开始,在有条件的社区试点建立“托老所”,后因场地和功能限制改为社区日间托老照料室,依托日间照料室这个平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家政服务、健康咨询讲座等一系列服务。截至目前,学院路街道下辖的27个社区中有7个社区建立起了日间托老照料室。
近日,记者走访了展春园社区的日间托老照料室,听这里的老人讲述他们的社区居家养老生活。
社区老年人的第二个“家”
在展春园社区的日间托老照料室里,记者见到了同老伴一起到这里参加“快乐小组”活动的林淑卿。老人今年83岁,耳朵虽不如从前灵敏,但是精神头十足,见到记者,便热络地聊了起来。
林淑卿和老伴一起住在展春园小区,家中本有两女一子,但是两个女儿早几年不幸去世后,现在老两口只剩下儿子一家膝下为伴。林淑卿的儿子一家住在离展春园小区不远的石油小区内,每个周末会来看看两位老人,平日里只有两位老人住在展春园。“每天做做饭、买买菜,重的家务活干不了,请了小时工每周定期来家里帮忙打扫。”林淑卿告诉记者,她每周二、三、五下午都会到日间托老照料室来参加“快乐小组”活动,“和一帮老年朋友一起听磁带、聊聊天、唱唱歌,什么不开心的事儿都忘了。”
展春园社区居委会福利主任杨淑荣,给记者解释了老人口中的“快乐小组”,其实是一种以聊天为主要形式的保健活动。参与者多是社区里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不能唱歌、跳舞,十几名老人每周约定3天聚在一起,首先听听心理保健讲座的录音,然后再各自聊一聊平常的生活。采访的当天,老人们知道记者来意后,都热情地邀请记者加入聊天。
在日间照料室的一个房间里,老人们围坐一圈,分享着自己的故事,神情轻松、愉悦。细听老人们的聊天才知道,在座的老人年纪轻的刚过60,年纪大的则已过90,病痛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他们约定每周聚在一起,相互鼓励,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病痛,愉快地度过老年生活。
“以前,我们的活动是在居委会办公室腾出的一个角落里,地方小、没有卫生间,现在有了日间照料室,活动空间更舒适、更方便。”对于日间照料室,老人们表示十分满意。
日间托老照料室每天上午8:30至11:30,下午14:00至17:00都会有专人负责接待老人,维护日常运行。除了“快乐小组”的活动外,记者采访时,看到还有老人相约到日间照料室打牌、聊天、唱歌。杨淑荣告诉记者,日间照料室还会不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是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要平台。
“康复护理上门,老伴儿复健方便了”
年近70岁的洪慧明几年前因脑血栓而瘫痪在床。洪慧明夫妇跟儿子一家三口同住在展春园小区的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里,儿子和儿媳忙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照顾洪慧明日常生活起居的担子都落在老伴一人身上。除此之外,洪慧明的老伴每天还要接送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上学、放学,给儿子、儿媳做饭。时间长了,洪慧明的老伴一个人实在吃不消,便到展春园社区居委会寻求帮助。
“今年社区的日间照料室,引进康复护理上门服务后,便马上为洪慧明家申请了这项服务。”杨淑荣告诉记者,虽然由街道埋单的康复护理主要面向80岁以上老人提供,但是考虑到洪慧明家的特殊情况,也通过了审批。目前,康复护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每月到洪慧明家两次,每次一小时,由专业护理师帮助他进行康复训练。
“过去,康复训练得儿子请一天假陪老伴儿去医院,现在好了,坐在家里等着,就有专业人员来上门服务。”洪慧明的老伴高兴地说。
目前在学院路街道的7个具有日间托老照料室的社区都能提供康复护理上门服务。“康复护理进家庭”服务项目针对辖区80岁以上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上门康复护理服务,服务按照“7∶2∶1”的费用分配比例,街道承担70%、看护公司承担20%、老年人承担10%(可用老年服务券交纳)。整个学院路街道共有16户家庭享受这项服务。
学院路街道民政科杨延海科长表示,接下来会继续扩大康复护理上门服务的范围,费用上会有所调整,考虑将个人支付比例稍作上调,政府、机构、个人的费用承担比例变成6∶2∶2。
“免费的家政服务给咱帮了大忙”
据杨淑荣介绍,展春园社区在学院路街道算是比较大的老年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有1600多人,80岁以上老年人120人,还有14位90岁以上老人。多数老人是同子女生活在一起,倘若是老人独自居住,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会给予特别关注。
石静兰和老伴梁文升在展春园社区居委会算得上“名人”,两位老人的女儿6年前因白血病离世,剩下老两口相依为命。前几年,梁文升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渐渐地犯糊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家里便只剩下石静兰一人忙里忙外。梁文升今年85岁,石静兰也近80岁,要照顾好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伴,石静兰感到非常吃力。“老头一天不定往地上摔几次,我一个人实在没办法,只能到居委会找人或者找邻居帮忙扶老头起来。有时候稍不注意,他还会胡乱吞东西,纸片、扣子。把他送到精神病院,别人也拒收。”说起老伴的状况,石静兰焦虑而无奈。
杨淑荣告诉记者,石静兰家离居委会办公室很近,自己也经常上石静兰家里帮帮忙。“但是居委会毕竟不是专业护理,也只能陪着看看病、挂挂号、给叫个车。现在引进专业服务机构,也能为老人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从今年4月开始,展春园社区引进了康复护理上门和家政服务进家服务项目,石静兰家成为首批受惠者。“康复护理一个月来家里一次,每个月还有两小时的免费家政服务。”对于这两项服务,石静兰直赞叹:“老头大小便不受控制,每天床单、衣物洗不过来,上门家政服务的姑娘不怕脏不怕累,帮着收拾、清洗,实在是帮大忙了。”除了街道补贴的每月两小时家政服务进家外,石静兰通过社区引进的这家家政服务机构聘请的小时工也能享受优惠价格。
社区养老场地紧张
宣传推广亟待加强
“社区居家养老的工作不好做。”学院路街道民政科科长杨延海感叹。据杨延海介绍,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提出早,但是具体在社区里落实,北京市是从去年开始的。“市里提出的概念是在社区建立‘托老所’,但是试行一年多以来,根本运行不起来。”
我们最初对“托老所”的功能预期是日间托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餐饮、休闲等服务,然而设想虽好,但两个主要问题悬而未决使得托老所的想法很难实现。首先,社区没有场地设立托老所,硬件设施跟不上,学院路街道也仅仅在7个社区设立了日间托老照料室,其中具备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条件的只有两个社区。
其次,对于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仍然有许多老年人不理解、不接受。如学院路街道曾经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一按铃”,即在老人家中安装报警装置,出现突发情况,老人一按铃便可以及时通知急救中心、社区居委会和家人。但有的老人一听说按铃与999相连,觉得忌讳便拒绝安装。此外,学院路街道首创的政府购买“康复护理进家庭”、“家政服务上门”等服务,也常常被老年人误解为上门推销而拒绝。
“推广、完善社区养老功能,首先需要解决场地的问题,其次,作为社区基层工作者,还需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老人了解社区养老服务,也让我们的社区服务惠及更多的老年人。”杨延海说。
老人们每周都会到社区日间托老照料室参加“快乐小组”的活动,她们说:“和一帮老年朋友一起听磁带、聊聊天、唱唱歌,什么不开心的事儿都忘了。”
康复护理师在锻炼洪慧明老人的手臂。洪慧明几年前患病半身不遂,经过几次康复训练,已经能独自站立。
·实现社区养老须形成多方参与的格局
·西安首家社区养老“爱心餐厅”开业
·中国聚焦:老龄化的中国直面养老困境
·北京试点储备土地建设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