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部门要闻> 公安部

公安部督办“2011·9·27”特大网络贩枪案侦破纪实

2012-10-23 10:06: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2011年9月27日,江西省萍乡市警方获取一条重要线索:有人通过快递寄出一个可疑包裹。标明是寄衣物,可经检查,里面竟然是一些散乱的金属、塑料制品和一根不起眼的钢管。

    为什么包裹表里不一?

    为什么没有留详细地址?

    包裹里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经过刑事技术部门鉴定,终于有了惊人发现:那根毫不起眼的钢管内壁上蚀刻有膛线,竟然是一根如假包换的德国产号称“枪管之王”的“瓦尔特”枪管!

    民警们尝试着将该枪管和另外的金属、塑料制品进行组装,竟然组装出了一支完整的仿美式“秃鹰”高压气枪!

    一起特大网络贩枪案件浮出水面。

    专业加工,批量生产

    一旦拥有这种枪支,或可成为“狙击手”

    100米开外,一声枪响,厚度约为1.5毫米的一元硬币瞬间被击穿……

    这是“9·27”特大网络贩枪案专案组缴获的仿美式“秃鹰”高压气枪表现出的惊人的杀伤力和精准度。

    据业内人士介绍,美国“秃鹰”高压气枪,属于手动高压气泵预充气气枪,以高压气瓶中的压缩气体为动力发射4.5毫米或5.5毫米铅弹,杀伤力巨大。在20米的距离可以击穿3厘米厚的木板,号称“气枪中的狙击枪”!

    “9·27”专案所涉及的仿美式 “秃鹰”高压气枪,无论是尺寸,还是击发原理,完全是仿照该枪设计,杀伤力是国家标准的150余倍。这种枪如使用瞄准镜等方式辅助瞄准,精准度非常高,“百步穿杨”不在话下。据涉案人员交代,他们曾做过试枪实验,200米以外,调校好瞄准镜和风向风速测定仪,该枪可以击倒直径3.76厘米的一元硬币;100米以外,可以瞬间击穿厚度为1.5毫米的一元硬币……

    2012年9月13日,据有关部门鉴定:本案查缴的零部件都是经过专业加工,批量生产的,零部件专门用于制造气枪。

    利剑出鞘,“潜伏”探秘

    涉枪无小事,警方揭开贩枪网络神秘面纱

    涉枪无小事!萍乡警方立即抽调56名警力组成合成作战专案组。

    几经侦查,在萍乡市莲花县开理发店的何氏兄弟浮出水面。正是他们寄出了涉案的包裹。

    围绕何氏兄弟,专案组进一步了解到,两人经营理发店,收入颇丰。何氏兄弟是不是在贩卖枪支,理发店只是个幌子?

    从化名投寄包裹和行踪隐秘等情况看,两人明显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正面接触显然难以达到目的。随即,民警们利用网络平台,发现了他们使用隐语和代称贩卖枪支弹药的信息。

    通过对交易信息的分析,一个庞大的网络贩枪团伙逐渐显露出来:该团伙以 “虫二”(安徽方某)为核心,“逗号”(湖北张某)、安徽唐某以及何氏兄弟等人为销售代理商,通过网络采购、工厂加工的方式获取各种枪支零部件,成套组装后在互联网上发布广告并与买家联系,以开淘宝网店拍卖其他产品为名,用支付宝支付款项,通过快递公司化整为零配送的方式进行贩卖枪支,成功交易记录不下700次,涉及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区!

    2012年2月17日,在获取了确实证据的基础上,萍乡市公安局“2011·9·27”网络贩枪案正式立案侦查。公安部将此案列为2012年全国“灭枪”攻坚行动首批督办案件。公安部、江西省公安厅多次派出督导组专程赶赴萍乡研究案情,指导和支持此案的侦破工作。

    正面交锋,初战告捷

    网络“营销中心”被捣毁

    抓捕犯罪嫌疑人历来是一个“细致活儿”,在这起案件里尤为突出。

    萍乡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方宇告诉记者:“该案团伙成员非常狡猾,他们频繁更换手机和虚拟身份;使用虚假信息注册淘宝、支付宝和银行账号,使用假名字、假地址、假手机号收发货物包裹;嗅觉灵敏,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删除电脑记录,隐匿丢弃枪支弹药零部件和电脑,虚拟身份和手机号码与家人朋友混用,体现了较强的反侦查意识。”

    团伙成员分布全国各地,彼此之间虽然不见面,但联系较为频繁、紧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打草惊蛇,抓捕时机较难掌握。专案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断调整抓捕方案,创造最佳抓捕时机。

    随着春节临近,专案组发现,团伙成员陆续外出或回家过年,彼此之间的联系少了,稍纵即逝的绝佳时机来了!2月19日,专案组果断对何氏兄弟实施了抓捕,在两人理发店的住处缴获仿美式“秃鹰”气枪1支,子弹数百发及枪管、打气筒、模具等配件。

    何氏兄弟落网后,其他成员没有被惊动,依然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中,殊不知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悄张开了。

    该案核心人物方某是安徽宿松人,他的收款账号是以一个女性身份在建行的银行账号。他贩卖枪支的每个环节的实施地点都不同,跨越全国多省,在广东制造、上海采购、安徽储存、湖北邮寄,使用北京、江西的手机号码和买家联系。几经权衡,专案组决定挥师安徽,直扑“秃鹰”老巢,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顺利抓获了方某,当场起获了大量未来得及销毁的证据。

    随后,唐某、林某等主要犯罪嫌疑人也相继落网。至此,这个网络贩枪团伙的“营销中心”被摧毁。

    (记者:想过会因为卖枪被警察抓吗?

    方某:说没想过不可能,还是侥幸心理吧,觉得因为是气枪,没在意。警察一进门,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纵深推进,剑指源头

    枪支部件“加工厂”“供给线”被端

    随着方某等人的落网,侦查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端窝点、断源头、捣网络、缴枪支”上来。

    2010年底至今,方某多次前往广东佛山寻找五金加工厂。加工厂根据其提供的样品,以流水线的形式批量制造气枪配件,先后制造出枪身千余件,以及足以组成近千套枪械“内脏”的各类零部件两万余件。同时,方某还在林某、吴某等处大规模采购枪管、气瓶、气阀、握把等配件。民警在抓捕林某、吴某等人的过程中缴获了枪管68支、气瓶500支、气阀500个、握把近千个。这个长期在网络贩卖销售气枪配件的团伙,逐渐形成了以方某为首,何氏兄弟、唐某等网络销售员,及网络大客户参与,龚某等400名网络买家购买的金字塔状的销售体系。

    2012年4月至5月,从“枪管”和枪支构件入手,专案组在公安部的协调和广东、上海警方的协助下,先后在佛山、上海两地端掉枪支零部件加工窝点12个,缴获整枪12支、枪管162支、配件5万余件,抓获制造枪支配件的犯罪嫌疑人6名,以及在互联网上向该团伙销售枪管气瓶、气阀的犯罪嫌疑人5名,彻底摧毁了为该团伙制造枪支部件的工厂和作坊,截断了该团伙的 “供给线”。

    在萍乡市公安局的门前空地上,一支支成品枪散发着寒气,枪管、枪身、弹簧、扳机、护圈等零部件堆积如山,还有众多的气瓶、气阀、打气筒,俨然就是一个小型的“武器库”!如果数量如此巨大的枪支流散到社会上,将会给公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多么严重的威胁!

    在公安部的组织协调下,各地公安机关积极协同作战,江西省萍乡市公安机关成功破获了公安部“灭枪”行动督办的“2011·09·27”特大网络贩枪案,共查处涉枪违法犯罪嫌疑人232名(其中主要犯罪嫌疑人18名),缴获各类枪支196支、气枪铅弹和小口径子弹12017发、各类气枪零部件55252件、模具21个,捣毁了12个制造枪支零部件的工厂和作坊,截断了3条向该团伙销售枪支部件的网络渠道,摧毁了以方某为首的集制造、运输、储存、邮寄、网络销售和非法持有于一体的特大网络贩枪组织。

    身陷囹圄,沉重反思

    难抵金钱诱惑,拥枪者沦为“阶下囚”

    我国对枪支的管制极为严格,而庞大的“拥枪”群体,通过网络交流似乎找到了一种探讨、分享的乐趣。本案的涉案人员无一例外是拥枪群体,从拥枪者到贩枪者的转变,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犯罪嫌疑人龚某购买了两支枪轮流使用,甚至不惜花重金购置高压气瓶、瞄准镜、夜视仪等装备,只为可以全天候、大火力、高精准打猎。专案组在抓获他的时候,其正扛着枪准备外出打猎。最终,莲花县法院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其拘役4个月。

    犯罪嫌疑人方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杆枪械“发烧友”。他从小就对枪械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出入一些有关枪械、狩猎的网站和论坛,掌握了大量的枪械知识。尽管只有小学文化,2009年,他在网上购买了枪管、枪托、枪套、把手等零部件,组装了一支仿美式“秃鹰”高压气枪,并在“圈里”大肆炫耀,引来大片追捧,纷纷提出购买,这使他发现了贩卖枪支当中的巨大“商机”。

    “秃鹰”气枪部件的制造、采购成本是极低的,而贩卖到网络买家处利润却是成倍的。以气枪的关键部件枪管为例,犯罪嫌疑人龚某以每根50元的价格卖给林某,林某以每根700元的价格卖给方某,而方某及其团伙以1400元的价格销售给网络买家。一支仿美式“秃鹰”气枪的成本价格为2200元,卖出价格可高达六七千元,甚至上万元。

    方某首先是在互联网上单独销售枪支,随后买家张某从方某处购得枪支自用后,发现有利可图,就介绍其他人购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方某疯狂销售枪支及零部件获利达100多万元。方某、张某在赚取非法利益的同时,完成了从拥枪者到贩枪者的转变。

    从拥枪者到贩枪者的转变,不仅是利益的驱使,还不乏拥枪群体的“分享”心理作祟。对此,江西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有组织犯罪侦查处处长杨复宽呼吁:“有的人以为拥有枪支会让自己更安全,实际上在中国,拥有枪支只会让你更加危险。且不说枪支弹药本身的高危特性,出现意外伤害的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在中国,私藏枪支、非法持有枪支都是违法行为,凡是需要利用枪支去实施的行为,哪怕是娱乐,都伴随着高危险。”

    规避法规,难逃追责

    “网络教程”支招,暴露网络监管难题

    在本案的背后,尤其让人担忧的是,潜在的拥枪群体庞大,且呈现迅速扩增的态势。萍乡市公安局民警钟金华说:“枪支爱好者往往有自己的组织,他们有时会约上朋友同学一起进行打猎活动。”

    此外,犯罪嫌疑人在交流、交易过程中采用隐语,把“秃鹰”气枪称为“秃子”、“秃狗”,枪管称为“毛瓦”,气枪铅弹称为“狗粮”、“粮食”等等。枪支持有者则往往采取拆散、分开存储的方式保存。这些规避法律法规的做法,通过网络的传播,在拥枪群体中俨然已成为共识,暴露了非法网络贩枪案中最难以监管的环节——对互联网的监管。

    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规避法律打击的意识极强,他们一般采用化整为零销售枪支,分多个包裹,分别用不同的快递寄给买家。即使是一枚小口径子弹,他们也分解为弹壳、底火、弹头等分别存放和邮寄。

    (记者:快递枪身的时候有没有人怀疑过,问过这个东西是什么,干什么用的?

    方某:就说是监控探头支架嘛。有很多人已经知道触犯法律了,但以为可以对付过去,慢慢就意识淡薄了。)

    对此,江西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有组织犯罪侦查处处长杨复宽对记者说:“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比如说工商部门,超过注册范围的经营要及时发现制止,质监部门、工信部门等要加强相关行业尤其是互联网的监管。另一方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虽然枪支零部件的认定和处罚已经有了相关的司法解释,但是如何去认定,应该有制度规定,执法才能更加到位。”(记者 王玉明)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