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两新组织

社会公益组织:“黑户”转正记

2012-10-23 09:11:1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苏仕日摄

    在2012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上,作为广东扶贫济困优秀团队的代表,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获得了广东省委的嘉奖。团队创始人张坤对此感慨万千,24年的助学路异常艰辛,今天能够得到社会认可,他觉得值了。

    今年66岁的张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坤叔,他的“千分一”团队一度被认为是国内社会组织中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样本。

    早年的坤叔做建材生意,日子过得比较宽裕。1988年,坤叔的女儿收到一个孩子的来信,信中称他因交不起50元学费想辍学,张坤立刻寄了50元给这个孩子。此后越来越多的贫困现实打动着坤叔,他也就慢慢走上弃商从善的路子。

    24年来,坤叔助学的足迹遍布广东、湖南等地区,他的团队达到1300多人,资助2600多名穷娃娃,每年资助经费数百万,他的团队也被称为“坤叔助学团队”。

    一开始坤叔助学团队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助学模式,由捐资方直接资助受助方,财物捐赠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坤叔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最大地减少运作成本,并避免外界对组织的猜测与非议。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坤叔主要起到串联捐受双方的作用。

    但慈善助学之路并不容易。过去50元钱就可以让一个小朋友重返课堂。随着时间推移,助学费用越来越高,部分资助者因难以承受而退出。有一段时间坤叔想出一条勤工助学的路子:与东莞一家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让学生边读书、边利用假期打工挣钱。后来,因为部分学生出现逃学等情况而不得不暂停。

    好人难当,好事难做,但最让坤叔困惑的,是助学团队一直没能取得合法“名分”,一直都是“黑户”。从2005年起坤叔多次以“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名称向主管部门申请登记注册。但申请一直批不下来,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业务主管单位。坤叔自己都认为,没有被官方认可的助学团队“名不正而言不顺”,“别人问我们是哪个单位的,我们只能哑口无言”。没有官方的身份证,坤叔团队在开展活动中屡次遭受误解,甚至被认为是骗子。这种来自社会大众的“不信任”让坤叔很受伤。

    2011年8月,广东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率先“松绑”,规定公共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可直接申请登记,不用再寻找业务主管单位当“婆家”。

    坤叔满怀希望地走进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他认为这次肯定可以登记成功。但登记部门经过审查之后,对“千分一”的名称给予否决,理由是“千分一”的名字有可能会让公众误解为“硬性摊派”、“强迫捐款”,违背了慈善自愿的原则。

    坤叔对此十分无奈。“千分一”是坤叔一直秉持的慈善理念,意思是每个人奉献自己合法收入的千分之一,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他认为“千分一”是团队的核心理念,也是需要推广的口号,必须要放置在团队的名称之中,“既然愿意加入我们团队,自然是接受了‘千分一’的理念,怎么可能强迫捐献呢?”

    坤叔和“千分一”的境遇引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示后,坤叔的“千分一”终于得以结束漫长的申请过程。2011年10月1日,“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在东莞顺利登记注册,成为全国第一家民间慈善组织。

    “以后,我们的公益也不局限在助学,我们会推动成立更多的千分一公益小组,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坤叔说,他们将始终坚持助学团队的捐助模式,不接受社会捐款,财物捐助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由捐资方直接资助受助方。他要让“千分一”的理念生根开花,让更多的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让慈善成为习惯。(李刚)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以更开放的心态包容民间公益组织
·杨朝清:“公益哥”的助人自助
·苏胜利: 如何看待公民个人的公益诉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