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管理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收到了明显成效,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谱写了新的篇章。详细>>
社会矛盾化解:大调解调顺法理情
1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开启了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时代。从过去单一的调解方式,到现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从过去三大调解各自为战,到现在“三调联动”、集团作战;从过去不重视调解,到现在把调解摆在更重要位置、调解优先,10年来,“大调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社会矛盾纠纷提供了常态、高效、便捷、权威的化解渠道。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工作,“大调解”传播着“和为贵”的理念,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筑起了“安全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助推器”。详细>>
百姓故事
“感谢政府救了我们全家,我听你们的,我和老湛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近日,在重庆市丰都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当调解员将3300元司法救助款交给湛淑芳时,她饱含热泪地保证。一件故意伤害案件,通过重庆市人民检察院、重庆市司法局的检调对接,终于达成了和解。详细>>
各地村镇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早化解”。
评价
在解决群体性纠纷时也要重“情”。社会转型期,群体性纠纷时有发生,我也处理过不少。在处置群体性矛盾时,我始终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原则。一是通过“乡里乡亲乡情”安定群众情绪。二是通过讲情理说服教育,防止矛盾激化。三是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与群众站在一起,进行沟通,讲清法理,以心换心,及时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司法局白土司法所人民调解员 智成锁)
政府职能转变:从“管理者”到“服务员”
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着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明显加快。 从管理到服务,并不意味着管理与服务此消彼长,而是两者互为补充,达成平衡。建设服务型政府,既要强调政府的公共管理角色,也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管理中蕴含服务,服务中体现管理,只有将管理与服务合为一体,我们的政府才能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详细>>
地方探索
从办点事情动辄跑上一周,到5分钟就有明确结果,变化的背后是灵武市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上的探索。“一站式服务”的构建,并不仅仅是部门之间坐在一起办公的简单叠加,而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高效整合,更是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理念转变的具体体现。正是服务背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让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幸福。详细>>
百姓心声
社保卡丢失,从丢卡到补卡,我想象中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并没有出现,反倒是工作人员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以及高效率的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政府部门不再是高高在上,行政管理也不再是复杂繁琐,我们政府的工作风格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这变化的过程我并不完全了解,但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变化带来的便利。详细>>
两新组织管理与引导:释放社会组织正能量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6.2万个,比上年增长3.7%;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99.3万人。最近10年,是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10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而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方面。作为连接政府和民众的桥梁、纽带,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后续执法力度,确保社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的活力。详细>>
百姓故事
在2012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仪式上,作为广东扶贫济困优秀团队的代表,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获得了广东省委的嘉奖。团队创始人张坤对此感慨万千,今年66岁的张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坤叔,他的“千分一”团队一度被认为是国内社会组织中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样本。24年的助学路异常艰辛,今天能够得到社会认可,他觉得值了。详细>>
评价
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局长陈学荣:南京活跃着各类社会组织近1.8万家,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并且连续3年以17%的速度增长。随着政府不断让渡公共服务领域空间,释放出更多资源,社会组织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和市场的独立公共主体,作为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第三种力量,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资源动员、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政府从不擅长、低效率的事务中逐步“退出”,由社会组织来“唱主角”,这不仅可以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管理上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实现“多点支撑、共治共享”的稳定局面。详细>>
基层基础:编织网格,让服务随叫随到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提出的新要求。
把“三个最大限度”落实到社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与水平,尤其针对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盲区”和“真空”,积极构建“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个呼声都有人倾听,每一项任务都有人落实。详细>>
社区故事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西社区:曹蓓,在北京西城区的“全响应”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中,担任德外大街西社区的责任区负责人,“网格化管理”让她的工作伙伴更多了,社区医生、民警、交通协管员、楼门院长也都活跃在网格中。正是有了曹蓓和她的同事们,“格格”里的民生服务越来越丰富,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据“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统计,今年9月,德胜街道共接收3413件,其中有关民情民需的日志,办结率100%,做到了“件件有着落”。详细>>
媒体评论
让社会承接部分政府服务职能,既不是“责任转嫁”,也不是“退而不让”,更不是“无为而治”。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主张。如果没有一个畅通的渠道使这些利益主张充分表达并且进入决策者的视野,那么,社会管理可能就会偏离多元目标与公共利益的轨道。但是,在一些地方,利益表达机制恰恰是较为欠缺的。
实践证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群策群力,还需要“约法三章”,即理顺各方关系,统筹各方利益,搭建民主有序的参与机制,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详细>>
人口管理:“流动中国”呈现缤纷色彩
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动力。与此同时,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成为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致力解答的一张考卷。1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朝着措施更便民、服务更均等、管理更科学的方向不断努力,“流动中国”呈现出缤纷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日益呈现,为服务而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详细>>
户籍制度改革
安徽省铜陵市居民 余建国:2011年11月23日,安徽铜陵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我手中原来的暂住证换成了居住证。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只是一张卡片的变换,但对于我来说,这张居住证却有着更加沉甸甸的意义。这张居住证,意味着我们一家也是铜陵的“市民”,从此正式被这个城市接纳、认可,我很激动,也很感动。详细>>
百姓故事
刘聪是2003年来到深圳务工的。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这座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城市,并且萌生了要扎下根来的想法。上个月,通过积分入户的渠道,他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深圳户口。那一刻,所有的喜悦甘甜,过往的辛酸苦辣,全部化成6个字:“我是深圳人了!”详细>>
社会在发展,创新无止境。
10年来,上至国家意志,下至基层实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都被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10年来,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亮点纷呈,社会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10年来,我们见证深刻变革;10年来,我们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