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基础:编织网格,让服务随叫随到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这是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讲话中提出的新要求。
把“三个最大限度”落实到社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各地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能力与水平,尤其针对基层社会管理中的“盲区”和“真空”,积极构建“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理,每一个呼声都有人倾听,每一项任务都有人落实。详细>>
社区故事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西社区:曹蓓,在北京西城区的“全响应”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中,担任德外大街西社区的责任区负责人,“网格化管理”让她的工作伙伴更多了,社区医生、民警、交通协管员、楼门院长也都活跃在网格中。正是有了曹蓓和她的同事们,“格格”里的民生服务越来越丰富,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据“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统计,今年9月,德胜街道共接收3413件,其中有关民情民需的日志,办结率100%,做到了“件件有着落”。详细>>
媒体评论
让社会承接部分政府服务职能,既不是“责任转嫁”,也不是“退而不让”,更不是“无为而治”。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主张。如果没有一个畅通的渠道使这些利益主张充分表达并且进入决策者的视野,那么,社会管理可能就会偏离多元目标与公共利益的轨道。但是,在一些地方,利益表达机制恰恰是较为欠缺的。
实践证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群策群力,还需要“约法三章”,即理顺各方关系,统筹各方利益,搭建民主有序的参与机制,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