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民生善政,惠及各族同胞

2012-10-22 16:46: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要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下大气力搞好扶贫开发工作。”2003年全国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时指出。

    科学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必然要求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0年来,国家在力促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广施民生善政,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一项项民生工程,为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生活构建起牢固的基石。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

    2008年3月,作为基诺族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包布鲁第一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他展示了一幅学生画的画儿:绿树掩映下,崭新的教学楼高高矗立。“这是孩子们梦想的学校。”

    今年3月,当包布鲁第五次走进大会堂时,孩子们的梦想实现了,他们搬进了崭新的教学楼。近年来,包布鲁也见证着这个只有两万人口的民族的飞速变化,高速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乡亲们住进了新房,特色产业让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变化就在我的身边真实地发生着。”他感慨。

    2005年开始,国家制定专门规划,对全国总人口在10万以下的22个民族聚居的640个行政村给予重点扶持。仅“十一五”期间,国家就在这些村寨投入各项扶持资金45.22亿元,安排各类扶持项目15206个。截至2010年底,640个村中,有627个村实现“四通五有三达到”的规划目标。经过5年努力,这些村寨的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

    环境改善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生产项目纷纷发展起来,从“输血”到“造血”,一个个地处偏远的民族,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力,走上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让包布鲁高兴的是,2011年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新一轮规划公布,人口较少民族的范围扩展到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28个民族,增加了总人口在10万以上、30万以下的6个民族,即景颇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仫佬族和土族。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由640个增加到2119个;扶持人口数量由63万人增加到169万人。规划目标也升级为“五通十有”,从房、田、电、路到网络、能源、产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明确目标和标准。

    兴边富民强边疆

    初秋时节,来到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的板石镇孟岭村,著名的“孟岭苹果”挂满枝头,红通通一如村民们的笑脸。这个只有230户人家的小村落,种了400公顷富硒苹果,已是黑龙江、吉林两省最大的富硒苹果基地。

    能够发展起苹果这一特色产业,要得益于兴边富民行动。2000年5月,珲春市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兴边富民行动试点市,10年中共获得资金2890万元,建设90个项目。利用这些资金,苹果种植等兴边富民项目发展起来,带动了一方少数民族群众致富。

    我国136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市辖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边境团场中,有民族自治地方107个;在2200多万的边境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了近一半。自2000年,我国正式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旨在实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

    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一方面要重点解决发展的基础条件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另一方面就是培育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加强教育、培训,特别是一些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就业或创业能力等。

    围绕这些关键环节,兴边富民行动持续加力。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更是单独出台了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规划,将边境136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8个边境团场全部纳入了重点扶持范围;中央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兴边富民补助资金由2000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13.86亿元,累计达46.29亿元。更重要的是资金所发挥的带动作用,大量其他各类资金投向边境地区,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实用技术培训、教科文卫等项目。

    近年来,中国政府组织实施了包括边境地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饮用水安全工程、基础教育“两免一补”等在内的2万多个工程或项目,为边民解决了一大批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12年批准实施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二五”规划》,更是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提出要努力把边境地区建设成为我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承接地,我国重要的边境贸易开发区、民族文化旅游区、生态经济功能区。

    制订规划无疑是一个重要抓手,目标任务全部量化,少数民族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

    民生政策形成合力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牧民斯琴朝克图一家承包了1.9万亩草场,为了恢复草原生态,今年家里养的羊比去年少了不少,收入却没受影响,因为他们受益于一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领到了3.7万元的奖金。

    自2003年开始的退牧还草工程,被内蒙古、新疆等8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牧民们赞誉为德政工程。截至2010年,中央累计投入基本建设投资136亿元,惠及450多万名农牧民。收入增加了,生态改善了,生产方式更先进了,农牧民自然拍手称快。

    免费危旧房改造、风光互补发电设施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斯琴朝克图细数近年来享受的惠民政策,尽管家在草原深处,依然能够深切感受到政策阳光普照的温暖。

    民生的阳光,在雪域高原更显温热——农牧民安居工程,让近180万农牧民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房屋;在全国率先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逐步建立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2011年,西藏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10年来,伴随发展理念的革新,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发展,惠民政策频出,着实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民族地区开发式扶贫政策的持续深化便是突出的证明。

    国家从2005年开始,优先将民族地区贫困村纳入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规划;2007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11项重点工程;2009年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对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2011年4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公布,其中确定的重点扶持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是民族地区。

    “两免一补”政策在民族地区率先实施,民族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5%;新型农村养老在民族地区全面铺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民族地区所有县(市、区、旗);农村低保已在民族地区全面建立……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民生政策安排,让民族地区吃饭难、上学难、看病难、听广播看电视难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少数民族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责任编辑:徐波]
相关报道

·青海日报:着力加快发展 切实改善民生
·辽宁北票:八件民生实事件件落实
·山东枣庄:“棚改”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
·广东清远打击制售假步步不离民生
·西安市灞桥区:民生民意在管理创新中“升温”
·草原110演绎新时代民生警务

·草原110演绎新时代民生警务
·江西日报:绘就美好民生画卷 夯实和谐社会根基
·内蒙古兴安盟“小财政办大民生”
·未来5年哪些民生状况可望改善——基层群众寄望十八大
·河南周口9个月查处危害民生渎职犯罪55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