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昆明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业任重道远

2012-10-22 16:14:2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昆明日报 

    公办养老院需自食其力

    10月11下午两点左右,宜良县中心养老院内,老人们正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开展娱乐活动。

    在他们不远处的会议室内,他们的院长邱忠虎正接待来访者。他详细认真地介绍养老院的情况,以争取更多的人来关心这些老人,帮助养老院更好地运转。

    “我们中心敬老院是宜良县的‘三星级’养老院,也是昆明市第一家三星级养老院。”邱忠虎介绍,养老院内供养着200余名“五保户”老人,另外还有10余名自费养老的老人。“虽然是星级养老院,但院里的经费非常紧张。”据邱忠虎介绍,上级给予宜良县中心养老院每个“五保户”老人每个月的养老资金是400元,但实际生活费用则需要50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个月他们的养老资金缺口都在2万元以上。一年下来,这个缺口就成了二三十万的天文数字。

    邱忠虎介绍,养老院与宜良县老龄委协商,在院外租种了几亩地,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同时,还选育了数万棵滇朴,准备卖了之后添补到敬老院运作资金中。这些钱杯水车薪,但有总好过于无。在保障敬老院中老人们各项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省运作资金,减少日常支出,养老院自己开辟了一亩多藕塘,种植藕塘以供食堂使用;还开展肉猪养殖,在去年就出栏了20余头肥猪,节省了数万元支出。同时,养老院还耕种了3亩多菜地,为敬老院提供部分新鲜蔬菜。

    为能更好地服务好敬老院中的老人们,院方根据老人们的兴趣爱好和行动能力进行了分组,组织他们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一来是为了增加老人们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二来也发挥老人们的余热,为养老院创造点微薄的运转资金。”邱忠虎表示,让老人们参加劳动,是在充分尊重老人们意愿的情况下进行的。据养老院内的老人们介绍,院方根据老人们的意愿和特长,组建了文艺组、“生产组”、“治安巡逻组”等,为养老院服务。76岁的沈汝怀是敬老院200余名“五保户”老人中的一员,也是“治安巡逻组”的一员。他手臂上缠着“组长”的红袖套,不停地在院子里来回观察着。沈汝怀说,在敬老院一日三餐不愁,衣服也由院方发放,生病了也有人照料,自己在外面从未享受过这样的好日子。所以,他负责带领几名行动能力较好的老人,为敬老院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里的生活,好得没法说了。”这是养老院中老人们对宜良县中心养老院的评价。

    位于昆明市西华公园斜对面的云南老年之家敬老院是一家有着15年历史的养老院。院内生活着300余位老人,他们有很多老人在这已经生活了七八年,有的甚至十多年。

    而在这里生活的老人大多是家庭条件较好,而且都愿意进入敬老院生活。老年之家敬老院是由云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投资兴办,是云南省民政厅直属事业单位,被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牌为“云南省爱心敬老院”。即便如此,该院依旧要自食其力,所有的费用支出全部要靠营业收入来支持。

    “公寓内的医生、护工等都需要支付工资,但财政支持很少,除了基本的几项补贴之外,全部要靠公寓自己来支付。”该院副院长杨富元说,长青公寓虽是公办,但是自负盈亏,运行起来十分吃力。“既要有所盈利,又要坚持微利原则,确保老人权益。”

    社区居家养老看得见享不着

    铁路小区,84岁的张奶奶和老伴坐在家中,时针已指向下午6时,按照约定,再过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工作人员就会来到家里。工作人员小李第一次到张奶奶家,有些拘束,没来得及喝水,便按照老人要求,开始麻利的打扫房间了。

    2009年7月盘龙区全市首创,在长寿路社区试点开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以社区为依托,为独居、空巢、病残、高龄等老年人购买以护理为主的“家庭式”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机制中服务分为三类:无偿服务、补偿服务、有偿服务。其中,无偿服务对象为城市“三无”对象和特困老人,由政府买单;补偿服务对象为低保人员和边缘困难老人,政府给予补贴;有偿服务对象为经济条件较好,有子女的老人,由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额收费。张奶奶和老伴享受的是无偿服务。20多年来,张奶奶就一直生活在铁路小区,靠每月几百元的低保过日子。“一个月8小时的服务对于这样的家庭来说远远不够。”小李说。

    昆明市老龄委介绍,昆明市的养老形式大体分为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越来越受社会重视。很多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会选择有专业护理人员的机构养老。因此,政府对机构养老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一定的倾斜。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现在整个昆明都在大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五华区老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以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主导,贴近昆明市民的邻里心理,符合市民的经济要求,操作起来也较为实际。

    记者在金实、新迎、金星、梁源等小区采访时发现,多数老人表示,愿意在家养老,不愿到敬老院等老年机构,但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是养老配套设施的缺乏。

    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船房、永昌、丰宁、梁源、金星、新迎等老年居民较多的住宅小区。的确如老年人们所说,社区内的老年服务设施寥寥无几。同样,有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西苑街道除一间与卫生服务站共用的食堂外,再无与居家养老有关的设施。

    在新迎小区,76岁的李阳老人希望社区能修建一个供老年人社交、活动的场所。他说:“我们文体娱乐就只能在盘龙江边走走,想找个锻炼身体的宽敞场所基本没有。”

    而社区工作人员解释,在养老或老年服务设施建盖上,社区根本就做不了什么。“在养老事业上,社区无能为力,没钱没项目。”

    2010年成立的“金色怡园”是西山区首批居家养老服务的试点之一。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经费紧缺,金色怡园仅有两名员工料理全部工作。过去还能组织老人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如今只能“缩衣节食”,甚至还会贴钱,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步履维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居家养老服务陷入困境的不仅金色怡园一家。“金色怡园的明天会是什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由于资金短缺,当初的很多设想都实施不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直接造成服务覆盖面小,水平上不去。该负责人以金色怡园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金色怡园为老人提供的各项服务,房租,每月需要开支2000元左右。此外,助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每人每月1200。也就是说,金色怡园每年至少需要近5万元的经费才能维护正常运作。“如今,居家养老服务点铺得越广,处境越尴尬,压力也越大,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只能干着急。”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公安警卫部队文化建设现场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昆明社会治安将实行分色管理 案件多发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率达100%
·人本管理感动人心 昆明把幸福送到百姓心上
·云南昆明五华19个派出所首设经侦室
·昆明动用听证手段 求解大病医保方案
·昆明为所有消火栓编制“身份卡”

·昆明为所有消火栓编制“身份卡”
·2012年云南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在昆明举行
·昆明中院改革司法拍卖 基层法院不再办理委托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