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红波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决策之道,落实之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那些兴师动众、华而不实,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调研,有百害而无一利。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所作的《谈谈调查研究》重要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搞调研,要有明确的目的,带着问题下去,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调研中可以有‘规定路线’,但还应有‘自选动作’,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避免出现‘被调研’现象,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我们要深刻理解开展随机调研的重大现实意义,把随机调研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机制,全面掌握开展随机调研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随机调研水平,扎实深入地开展随机调研工作,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开展随机调研要牢牢把握调研对象的随机性
在调查研究工作中,调查主体、客体与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调研行为与结果。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工作、推动落实,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客观上讲,这类调研并不复杂,一般不需要调查对象做大量准备工作。但是,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习惯于找典型、做方案、发通知、看材料,浩浩荡荡下基层,有板有眼走程序,一个上午跑几个点,板凳还没坐热就走人,结果除了几句客套话,什么真实情况也听不到、看不到,基层还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做好准备和迎接,甚至把主要心思用在突击应付搞形式主义上,而不是实事求是地抓落实。这样的调研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反而干扰了基层的正常工作。
今年8月,省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全省组织系统随机调研制度(试行)》,在全省组织系统吹响了扎实开展随机调研的号角。随机调研的方式比较灵活,每次调研根据工作需要可设若干调研组,每组2-3人,调研组不发通知、不要陪同,深入一线、轻车简从,不定线路、不找典型,下乡不扰官、进村不扰民,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向基层单位和党员、干部、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收集丰富的第一手信息。同时,由于这种调研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可以在其他工作的间隙中穿插进行,或者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走亲访友的机会,随时随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以调查对象的随机性保证调研结果的真实性。
开展随机调研要着力强化调研内容的针对性
随机调研在调研对象的选择上具有鲜明的随机抽样特征,但随机调研绝不是“随意调研”、“随便调研”,而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随机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基层查问题、找不足,指导工作、推进落实,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看材料、听汇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上。随机调研一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择调研主题,盯住重点、难点、热点开展工作,从基层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入手,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提出具有指导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意见建议,推动相关工作。
随机调研的主题确定之后,调研组的每位成员必须认真准备,做好“功课”,这是提高调研工作针对性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如果调研组成员事先不认真准备,下到基层后,漫无目的地东问问、西看看,乱抓一把,不但不能收到效果,反而会浪费时间精力,失去随机调研的针对性。在调研中,对于涉及面比较广、内容比较复杂的调研课题,调研组不仅要提前熟悉材料,掌握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要求,了解工作进度,还需要认真制定调研工作方案,明确在哪个范围内调研,重点调研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调研方法,做到心中有数。当然,这些准备工作和调研方案不能事先透漏给调研对象,否则就失去了随机调研的意义。
开展随机调研要注重提高调研成果的实效性
随机调研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日常工作中不易察觉的问题,收集到基层提出的一些好意见、好建议。如果这些调研成果只用于写报告、作汇报,过后便束之高阁,就容易形成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的现象。开展随机调研,必须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充分运用和合理转化。在随机调研过程中,对事实清楚、简单明了的问题,可以在现场进行口头反馈,并做好记录,调研结束后跟踪落实;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先形成调研报告,回到办公室后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讨论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以书面方式反馈给被调研单位进行整改落实,并交由目标管理督查部门或办公室跟踪落实。同时,要注意举一反三,加强对面上工作的指导和督促。
随机调研不仅要抓好“调查”,更要重视“研究”。随机调研的特点决定了调研过程可能不够系统全面,需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但是,如果调研“点”过多,则耗时费力,难以完成;如果调研的“点”太少,则可能出现以偏概全、结论失真。所以,随机调研结束后,要更加注重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理性思考、认真研究,真正把问题找准确、把原因分析透,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在随机调研中,调查对象可能受切身利益的影响,或其他种种局限,反映的情况不一定完全真实,需要验证、核对,经过研究分析,如果发现信息不全、相互矛盾、结论不可靠的,可以安排二次调研或类比调研,扩大调研范围,核实调研内容,修正调研结果。通过研究分析,如果发现对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等有重大意义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可以作为前瞻性的课题进行研究。
开展随机调研要高度重视调研方法的科学性
开展随机调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基层一线走马观花,办公室里妙笔生花”,脱离实际、随意编造;不能事先定好框框,带着“标准答案”下基层,想方设法把自己需要的例子搜集到手便“打道回府”,把调研变成为自己的观点找证据;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对调研结果进行取舍,只报喜、不报忧,而是要正视困难和问题,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
开展随机调研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这样才能获得在办公室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
开展随机调研要秉承谦虚谨慎的态度。随机调研是一种双向启发和交流,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做不好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如果盛气凌人,骄傲自满,“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发议论,这也批评,那也指责,群众只会望而生畏,根本不愿理睬,调研工作就变成了“独角戏”。
开展随机调研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要把握住调研机会,一次调研可以多问几个问题,“集约化”调研,分类别整理,提高工作效率;对复杂的问题,可以分几个小组同时进行调研,然后共同讨论,形成调研报告;对涉及个人利益、特定对象或需在一定范围内回避的问题,可以采用电话采访、一对一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工作落实不力等问题,可以采取召开小型座谈会、深入实地查看、查阅资料台账等方法,掌握工作进度与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对一些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可以视具体情况,在互联网上进行互动交流、收集意见,依靠网民的随机性、均衡性,补充一些集体座谈和面对面访谈所无法掌握的信息。
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许多优秀领导干部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开展调查研究。扎实开展随机调研是历练干部作风、营造清新政风的需要,是提高党政机关决策质量、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我省深入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的基本要求。组织系统和组工干部要认真学习,在积极实践中进一步历练扎实作风,营造清新政风,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组织工作保障。
(作者: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