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爱温暖失足青少年
——白山市构筑“绿色家园”记事
有一群孩子,他们因为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失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有一群老人,他们曾为新中国建设兢兢业业地奋斗了几十年,如今正用无限大爱温暖着失足青少年的心。在白山市有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绿色家园”,7年的不懈努力,让许多迷途孩子重返社会,健康成才。一些国际组织和友人来白山市观摩考察时,称赞“中国人性化矫治太好了。”
抚松县松江河镇曾因地处林区、流动人口多、社会状况复杂,被公安部列为全国100个社会治安状况最差城镇之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度成为该镇突出的社会问题。
2006年初,镇委、镇政府组织司法、综治、教育、关工委等部门和群团组织,深入到街道、社区、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当了解到东林社区二委关工委中的8位老同志组织社会治安巡逻和“一对一”帮教失足青少年的事迹后,受到启发,创建了全国首家旨在矫治、帮扶、教育和管理失足未成年人的社会组织——“绿色家园”。
“绿色家园”创建以来,全镇有65名未成年人被列为矫治对象。经过“五老”和各方面力量的合作帮教,已使63名矫治对象改好。
江源区城墙街道五岔村青年陈旭,因酒后伤害罪被判3年徒刑,父亲一气之下离开人世。刑满后,看到母亲仍孤身一人住在破房子里,他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绿色家园”的“五老”们为使他渡过难关,村关工委主任四处为他张罗砖和水泥,城墙街道关工委发动16名“五老”和志愿者帮他修缮房屋,事后又引导他参加了青年农民自学小组,与青年致富带头人王晓含结成帮扶对子,赊养猪崽300头。在王晓含的帮助下,经过两年努力,他不仅还清猪崽本钱,而且每年都有3万元的收入,还娶了媳妇。
东林街道小青年姚鑫,因盗窃被纳入“绿色家园”帮教对象。镇关工委帮教小组通过走访,了解到姚鑫父母离异,父亲下岗,奶奶瘫痪在床,家境十分困难。由于父亲经常酗酒解愁,打骂孩子,使姚鑫从失爱到失学,慢慢步入歧途。帮教小组一方面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做人的道理,一方面与有关部门协调,为他家办了低保,还帮姚鑫找到了工作。
关心和帮扶失学、辍学孩子重返校园,也是“绿色家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家住浑江区马家沟的特困女孩赵畅,父亲患有重病,母亲有精神残疾。在“绿色家园”包保人、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田沛然关怀下,她读完了小学、初中,2009年考取了通化矿务局高中。升入高中以来,田沛然动员各方面力量,为赵畅捐款近万元,其中他个人捐款近千元。今年高考,赵畅以优异成绩达到本科录取线,“绿色家园”为她举办了“金秋助学”爱心捐款活动,帮助赵畅圆了大学梦。
“绿色家园”的经验,引起了白山市各级关工委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关注,很快在全市推广开来。从抚松“4个类型”“32种”帮教对象的扩大,到江源区“绿色家园”和“关爱园”工作空间的拓展;从靖宇帮扶对象个人包保、单位参与,到临江“绿色家园”进学校、进军营活动;从浑江区帮教帮扶劳动基地,到长白基金帮困助学……7年来,白山市各级关工委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丰富“绿色家园”工作内容,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9人,到2010年的6人,再到2011年的3人,未成年人犯罪率只有百万分之四,远远低于全省的十万分之四。
“绿色家园”的成功实践,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2006年9月,最高检察院在抚松召开现场会,推广“绿色家园”经验;2007年,省社科院在松江河镇成立全省首家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基地;2011年9月,在全国关心下一代基层工作会议上,白山市介绍了创建“绿色家园”工作经验;国家关工委以文件的形式,向全国转发白山经验;同年11月,省综治委、团省委、省关工委联合在靖宇县召开现场会,推广白山“绿色家园”经验。(刘勇 朱贵山)
·吉林梅河口破获砸车盗窃案20余起
·吉林延吉社会管理创新: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吉林高院:以蓬勃向上的法院文化建设 推动法院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吉林双辽市强化校园消防安全管理
·吉林通榆着力打造“阳光”低保
·架起生命通道 吉林靖宇力解百姓“看病难”
·架起生命通道 吉林靖宇力解百姓“看病难”
·吉林抚松农民住上“舒心房”
·吉林长春改造“老旧散” 建幸福家园
·吉林日报:把党支部建到群众家门口
·吉林:提高交通运输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