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31块沉甸甸的奖牌,95次奏响《义勇军进行曲》。不久前在伦敦结束的第十四届残奥会上,中国残奥代表团第三次登上金牌榜首位。当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赛场上空升起时,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不仅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高超的竞技水平,更有中国残疾人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巨大进步。
国家的力量,不仅体现在风调雨顺时的奋发有为,更体现在大灾大难时的众志成城。社会的文明,不仅要考虑衣食无忧者和健全人这个大数,更要关心困难群众和残疾人这个“少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民政事业和残疾人事业,谱写了一曲曲扶危济困的动人旋律,书写了一个个扶残助残的感人故事,让人间大爱写满神州,不仅给人以尊严,更给人以力量。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社会正在社会主义中国变为现实。
(二)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有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那就是困难群体数量多、困难程度大。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每一次灾害,都是对政府灾害救助应急能力的考验。
这十年,我们不断提升减灾救灾能力,不断完善灾害救助的应急预案和相关配套制度,推动自然灾害救助步入法制化轨道,妥善应对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自然灾害,昔日的废墟已经建起美丽的家园。
这十年,我们不断夯实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从临时性、单一性向制度化、综合性的历史转型;
这十年,我们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社会救助工作全覆盖;
这十年,我们不断健全扶老救孤体系,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这十年,我们不断推进优抚安置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
这十年,我们不断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着力发挥慈善在保障基本民生中的支持作用;
……
政策托底,群众托心。从孤儿保障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到养老服务对象由孤寡老人拓展至全社会有需求的老年人;从规范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到实现低保制度城乡全覆盖;从临时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到城乡医疗救助全面铺开,以低保为基础,覆盖城乡的多项目、多功能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已经形成,为困难群体编织了一张更密实的安全网。
(三)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也是需要格外关心的特殊困难群体;他们有着美好的梦想和创造力,但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和障碍。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千万个家庭,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残健共融,是改善民生的一个重点,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文明标志。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到“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写入“十二五”规划;从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础、以国务院相关条例和地方实施办法为配套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到我国签署批准《残疾人权利公约》,认真履行负责任大国的神圣使命,这十年,我们感受着政策的温暖和法律的关怀。
从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广泛建立,到残疾人纳入国家扶贫规划,初步实现了贫困残疾人口减半的目标;从积极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到为残疾人就业条例提供法律保障;从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普遍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到帮助残疾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从残疾人群众体育文化和社会生活日益活跃,到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从残疾人的政治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人生和事业的梦想,这十年,我国见证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广大残疾人越来越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地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今天,残健共融已经成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功实践,成为发展中国家残疾人事业的成功范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闪光点,成为展示我国人权保障和社会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四)
获得尊严,得到力量,共享幸福。十年步伐踏实而坚韧,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最温馨,中国共产党最贴心。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能催生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力量,全国人民才能拥有风雨同舟所向披靡的信心,在各种灾害面前,举国上下才能患难与共,前方后方才能同心协力,海内海外才能和衷共济,凝结成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
只有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里,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才能得到深切关注,他们的呼声要求才会得到认真倾听,他们的冷暖疾苦才会得到时刻牵挂,关爱的阳光才能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他们才能尽情享受阳光雨露,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
扶危济困、扶残助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将不断出现。只要我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我们就能在扶危济困、扶残助残的征程上再上台阶、赢得民心,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华民族的内在力量,最大限度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活力和强大魅力。
扶危济困 残健共融
过去十年,是我国民政和残疾人事业实现跨越的十年,也是困难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十年。
透过几个新词,让我们共同见证十年民政和残疾人事业的光辉道路。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2005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国内已建设了18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基本实现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基本救助。
2010年,国务院颁布实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为开展自然灾害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灾害救助工作迈入法制化轨道。2011年,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又增加了救灾预警响应、旱灾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等内容。
目前,我国建立起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相衔接的灾害救助制度,实现了常态减灾和应急救灾的有机结合。截至2012年6月底,所有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人民政府均制定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国94.3%的乡镇和58.6%的行政村(社区)制订了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灾害应急救助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生活保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作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
2007年,在已实施城市低保基础上,农村低保全面建制,实现了低保制度城乡全覆盖。
十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城乡低保资金投入,保障对象逐年增多并趋于稳定,城乡低保对象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1.2%增加到2011年的5.6%,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领取低保金分别达到238元和109元。从2009年开始,中央三次为低保、五保对象发放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累计发放资金355.6亿元。十年来,各级财政救助资金投入总量增长了近9倍,各项救助补助标准和补助水平逐年提高,75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低保制度与就业扶持、扶贫开发、养老保险等制度有效衔接、形成合力,为广大城乡困难群众构建了坚实的社会保障。
《残疾人权利公约》
为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极力推动联合国制定《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年12月,第六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部为保护残疾人权利而制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2007年3月,我国第一批签署了公约,2008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公约。2010年8月,我国向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递交了首次履约报告。
多年来,我国政府忠实履行《公约》各项义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各项措施,保障和促进《公约》所载各项权利逐步得到实现。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数十部相关法律为基础、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配套、以地方扶助残疾人优惠政策为补充的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
无障碍建设
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在城市道路和建筑物中采取方便残疾人的措施,是推动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工作。
十年来,我国无障碍建设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由十年前的12个增至为100个。
经过十年的努力,全国100个城市的城区主干道、人行道、广场、公交车站等候区等铺设盲道占城市道路总长度的67%;设置缘石坡道和进行坡化改造50多万处,占路口总数的83.2%。82.3%的政府办公建筑、79.1%的商业服务建筑、87.1%的医疗建筑、75.6%的居住建筑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十年来,列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也在逐步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
自2004年开始,我国成功举办八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推进信息无障碍在中国的发展。盲文点显器、读屏软件、阳光听书郎……盲人们只需轻轻触按键盘,就可以和世界“零距离”。截至2011年底,我国已建立省级电视手语新闻栏目28个,地市级168个。
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把握民生脉搏 躬行为民之政
构筑 “最后一道防线”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家住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的51岁居民赵玉刚没有想到,不久前全市刚刚开展农村低保评审活动,自己因患先天性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而被评为低保对象。他感慨地说,是全村的群众代表投票选的他,这在往年想都不敢想。
这是荣成市民政部门打造“阳光低保”探索实施“户代表评议制度”带来的新气象。
民心大于天,和谐在人间。不断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深深扎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正以实际效果彰显“民政为民”的核心理念。
十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从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的历史转型,救助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稳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温暖人心的数据,构筑起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各项救助标准和补助水平大幅提高。从2002年到2011年,城市低保对象月平均保障标准由148元提高到288元;农村低保对象年平均保障标准由2007年底建制时的840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8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由2006年的1608元提高到2011年的34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1224.5元提高到2470元。累计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287.2万人次。从2009年起,中央连续三年为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等群体发放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355.6亿元;各级财政救助资金年投入总量从172.3亿元增长到1647亿元。
各项救助制度的配套衔接切实加强。全国143个城市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建立了跨部门、多层次、分类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功能整合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建起一个堡垒
减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
面对不测风雨,独具特色的救灾抗灾机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个强大堡垒。十年来,民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圆满完成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自然灾害救助步入法制化轨道。2010年国务院发布《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对灾害救助作了全面规范。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进行了修订;各级政府相应制订了应急预案和相关配套制度。
救灾补助项目不断完善。新增旱灾救助,人均60元;新增过渡性生活救助,国家启动三级或四级救灾应急响应的每人每天补助10元、国家启动一级或二级救灾应急响应的每人每天再增加1斤粮,救助期限为3个月;新增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项目,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公路、铁路滞留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年均救助受灾群众9000多万人次。
救灾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因灾倒房重建补助标准由2002年的每间300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户1万元,高寒寒冷地区提高到每户1.4万元,有的省份提高到了每户2万元;受灾群众冬令、春荒期间人均口粮补助标准由2002年的30元提高至2011年的90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专项转移支付从2002年的2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6.4亿元。
减灾救灾装备水平和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建设了18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了地方各级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完善社会福利
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十年来,我国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完善,受惠范围逐渐由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弃婴等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老年福利事业大大拓展。截至2011年底,15个省份建立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16个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各个省份均出台了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分别从2002年的3.76万个、114.9万张增加到2011年的4.09万个、351万张,管理运营机制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转变。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制定了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了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福利企业优惠政策;逐步推行了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医疗救助等帮扶政策,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了更加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孤儿保障有了全面的制度安排。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孤儿抚养、教育、医疗、康复、成年后就业、住房等作了全面的福利制度安排;实施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机构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000元、600元,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助地方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积极探索把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分类纳入保障范围。
基本社会服务不断强化。婚姻登记服务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基本殡葬服务惠民政策覆盖5亿多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城乡社区服务设施16万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23.6%。
一系列重大决策,一大批资金项目,一组组温情数据,无不体现党和政府对民政事业的关怀,同时,也彰显我国民政事业的蓬勃发展。
同享一片蓝天 ——记我国蓬勃发展的残疾人事业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的陈晓良,10年前两次中风,右手右脚瘫痪。由于行动不便,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县残联得知情况后,借给陈晓良2万元创业启动资金。陈晓良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一年下来约50万元的营业额。他赚的钱比普通工薪族高很多。2008年网店营业额突破了100万元,陈晓良还清了看病的债务,去年的营业额更是超过200万元。创业的成功,给31岁的陈晓良带来无限喜悦。
陈晓良的创业经历,只是千千万万奋发有为的残疾人的一个缩影。
1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让广大残疾人享受着均等及个性化的社会服务,助力每个残疾人扬帆远航。
政策先行
残疾人事业驶入快车道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和政府的关爱,是残疾人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帮助、促进残疾人不断改善状况,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中国残疾人事业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特色、全面发展的道路。
从2006年开始,中国残疾人工作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初步建立了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达57.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5倍。
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第一次以党和国家的名义,提出了促进和保护残疾人权益的总体思想和重大措施。同年,国家对《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重新修订,首次引入“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概念,凸显了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参与、共享”条件的理念。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保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5年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基本框架,2020年“两个体系”更加完备。
我国还颁布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专门性法规,对残疾人权利做了更明确的规定。
10年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数十部相关法律为基础、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配套、以地方扶助残疾人优惠政策为补充的残疾人事业政策法规体系。
多措并举
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
给残疾人以力量,让帮助、关爱常常与残疾人如影随形。
让生命更有尊严。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就是在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社会保障的同时,对重度残疾、多重残疾、一户多残及老残一体等群体给予重点和特殊扶持。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现有 255.3万城镇残疾职工参加了社会保险,900多万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215.4 万城乡残疾人得到社会救助,71.1万残疾人在各类福利院、养老院享受集中供养和五保供养。农村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96%。
让生命焕发活力。残疾人扶贫基地集培训、安置和扶持残疾人于一身,利用“合作社+基地+残疾人”的运营模式,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近5年来,全国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4575个,投入资金10.6亿,直接安排和扶持贫困残疾人133万人。国家为改善残疾人就业状况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近5年来,城镇新增残疾人就业179.7万人,实际在业残疾人达到441.7万人。
让生命重现精彩。康复是残疾人身心功能的一种回归,是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10年间我国实施了一批重点康复工程,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央财政针对贫困残疾儿童的资金量最大的康复项目,国家投入资金7.11亿元,为5.88万名残疾儿童和家庭带来了康复希望。
让生命更有价值。提高残疾人的教育水平,已成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10年来,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显著提高,高中阶段和高等特教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残联会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等。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近80%。
让生命绽放美丽。基层残疾人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大残疾人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中国残联联合文化部截至目前已举办了两届全国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全国设立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文化场所有14万余处;共举办了七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和六届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艺术汇演,直接参与者达2万多人次;全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441个,全国1000个社区组织开展了“文化进社区”项目。
走向世界
体现残疾人价值和风采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崛起在世界东方,中国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也令世界瞩目。
2006年12月,在中国等国家的积极推动下,第六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部为保护残疾人权利而制定的国际公约。2007年3月30日,中国第一批签署了公约;2008年6月26日,全国人大批准了公约。2010年8月,我国首次向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递交了履约报告。
2007年上海特奥会、2008年北京残奥会、2010年广州亚残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的设立,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壮大。
与残疾人体育带给世界的震撼相比,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同样璀璨夺目,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早已成为世界广为认知的经典之作。他们先后出访了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艺术之光弘扬平等、参与的人道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特殊名片。
在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残疾人事业正如朝阳,展现出勃勃生机。(记者 潘跃)
·北京“大民政”做足民政内涵促社会建设发展
·第十八次青海省民政会议召开 李立国骆惠宁讲话
·北京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首都民政工作等事项
·全国民政信访工作会议召开 窦玉沛出席并讲话
·河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
·长春市民政局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跨越发展
·长春市民政局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跨越发展
·人民日报社论:发挥民政骨干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民生无小事—写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
·云南省民政工作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召开
·六部门出台意见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安庆探索“无就业能力残疾人”亲属就业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