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民生脉搏 躬行为民之政
构筑 “最后一道防线”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家住山东省荣成市寻山街道的51岁居民赵玉刚没有想到,不久前全市刚刚开展农村低保评审活动,自己因患先天性心脏病丧失劳动能力而被评为低保对象。他感慨地说,是全村的群众代表投票选的他,这在往年想都不敢想。
这是荣成市民政部门打造“阳光低保”探索实施“户代表评议制度”带来的新气象。
民心大于天,和谐在人间。不断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深深扎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正以实际效果彰显“民政为民”的核心理念。
十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从临时性、单一性社会救济向制度化、综合性社会救助的历史转型,救助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了稳定可靠的制度性保障。
温暖人心的数据,构筑起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各项救助标准和补助水平大幅提高。从2002年到2011年,城市低保对象月平均保障标准由148元提高到288元;农村低保对象年平均保障标准由2007年底建制时的840元提高到2011年的1718元;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由2006年的1608元提高到2011年的34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1224.5元提高到2470元。累计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287.2万人次。从2009年起,中央连续三年为低保对象、五保对象等群体发放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355.6亿元;各级财政救助资金年投入总量从172.3亿元增长到1647亿元。
各项救助制度的配套衔接切实加强。全国143个城市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工作,建立了跨部门、多层次、分类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功能整合的社会救助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建起一个堡垒
减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
面对不测风雨,独具特色的救灾抗灾机制,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个强大堡垒。十年来,民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圆满完成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自然灾害救助步入法制化轨道。2010年国务院发布《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对灾害救助作了全面规范。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11年进行了修订;各级政府相应制订了应急预案和相关配套制度。
救灾补助项目不断完善。新增旱灾救助,人均60元;新增过渡性生活救助,国家启动三级或四级救灾应急响应的每人每天补助10元、国家启动一级或二级救灾应急响应的每人每天再增加1斤粮,救助期限为3个月;新增遇难人员家庭抚慰、“三孤”人员安置项目,将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公路、铁路滞留人员纳入救助范围,年均救助受灾群众9000多万人次。
救灾补助标准大幅提高。因灾倒房重建补助标准由2002年的每间300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户1万元,高寒寒冷地区提高到每户1.4万元,有的省份提高到了每户2万元;受灾群众冬令、春荒期间人均口粮补助标准由2002年的30元提高至2011年的90元。中央自然灾害生活救助专项转移支付从2002年的2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6.4亿元。
减灾救灾装备水平和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建设了18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了地方各级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完善社会福利
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十年来,我国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完善,受惠范围逐渐由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弃婴等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老年福利事业大大拓展。截至2011年底,15个省份建立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16个省份建立了生活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各个省份均出台了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养老机构和床位数分别从2002年的3.76万个、114.9万张增加到2011年的4.09万个、351万张,管理运营机制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转变。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国家制定了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了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福利企业优惠政策;逐步推行了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医疗救助等帮扶政策,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等基本需求得到了更加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孤儿保障有了全面的制度安排。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对孤儿抚养、教育、医疗、康复、成年后就业、住房等作了全面的福利制度安排;实施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机构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000元、600元,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助地方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积极探索把事实上无人抚养儿童分类纳入保障范围。
基本社会服务不断强化。婚姻登记服务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基本殡葬服务惠民政策覆盖5亿多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城乡社区服务设施16万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23.6%。
一系列重大决策,一大批资金项目,一组组温情数据,无不体现党和政府对民政事业的关怀,同时,也彰显我国民政事业的蓬勃发展。
·北京“大民政”做足民政内涵促社会建设发展
·第十八次青海省民政会议召开 李立国骆惠宁讲话
·北京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首都民政工作等事项
·全国民政信访工作会议召开 窦玉沛出席并讲话
·河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强新时期民政工作
·长春市民政局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跨越发展
·长春市民政局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实现跨越发展
·人民日报社论:发挥民政骨干作用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
·民生无小事—写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之际
·云南省民政工作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召开
·六部门出台意见加快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
·安庆探索“无就业能力残疾人”亲属就业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