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威信是指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是使被领导者信任和服从领导者的一种精神感召力,是赢得群众拥护、干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领导有没有威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单位工作的进展与成败。领导都很注重在群众中建立威信,都希望自己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
领导的威信从何而来呢?生活中有以“威”取“信”和以“信”得“威”两种方法。迷信“威”能取“信”的领导,以为端起个架子,耍个威风,威信就树立起来了,因而工作中往往简单粗暴,滥施惩罚。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部属畏而远之,想树威信,十有八九适得其反。更多的同志通过实践越来越懂得,领导的威信和他所处的职位并非成正比,而是以部属的拥护为前提,树立威信,归根到底在于赢得人心。他们在工作中努力以自己的德、才、绩使部属折服,逐步以信得威。不用说,后者才是求得威信的正道。
以信得威,首先是做人。群众对一个领导干部的认可,首先是对其做人的认可,如何做人是领导干部需要破解的终身课题。高尚的品格是做人的前提,是领导威信的灵魂。做人讲人品,做官当领导就是人民的勤务员,更应讲“官品”。人品,即人格品行,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立身做人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风貌。“官品”,是指领导干部的政治品行。它是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品和“官品”,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对领导干部来说,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做官先做人,只有拥有好的人品,才会有好的“官品”。人们常说,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好人不见得是好官,但好官却必须首先是好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领导干部要想清白做官,勤恳工作,踏实办事,必须先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做人。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品和优良的“官品”,才会牢记使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真正做到上不负天,下不负地,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会真正成为部属的榜样、基层群众的楷模。
其次是处事。领导干部最容易失掉人心的是处事不公道正派,干事不以身作则。公道正派和以身作则是领导者官德和党性的集中体现。所谓公道正派,就是公正无私,不以感情代替政策,说真话,说实话,评价人一是一,二是二,是则是,非则非,成绩不夸大,问题不缩小,还要敢于扶正祛邪。扶正,就是用先进典型昭示正气,力主正义;祛邪,就是敢于同不良倾向、不良风气作坚决的斗争,让那些爱搞小动作的人、爱琢磨人而不琢磨事的人有一种畏惧感,让广大群众有一种信任感。所谓以身作则,就是应该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 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别人该干什么,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激励作用。同时,说话办事要言必信,行必果。言必信,就是说话一定要讲信用,不食言。具体地说就是说话一定要承担责任,说了就要算数,信守诺言;对做不到的事情,不乱许诺;对比较有把握的事情,也不要说绝,而应留有余地;对部属要诚实坦率,不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行必果,就是行动一定要坚毅果断、善始善终,不能说了不算、定了不办,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样,领导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
第三是本领。本领作为人之生存要领,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反映。最使群众心悦诚服的主要不是领导者的地位,而是领导者的渊博知识、宽阔胸怀、领导艺术和才华。一个领导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在知识化、专业化方面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本部门、本专业的内行,才能享有较高的威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干部群众文化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在有专长的下属面前指手画脚,很难设想会有多少人佩服他。一个才华横溢的领导者可以使人产生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被领导的广大部属也会同心同德地跟着他去战胜困难。有些同志说得好,跟着平庸无为的领导,做起事来很憋气;跟着有见地、有作为的领导干,再苦再累甚至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这就道出了领导者靠本事干事业的真谛。因此,各级领导要想得到部属真心实意地拥护和支持,与领导同心同德一起开创工作新局面,不仅要看领导的为人处世,还要看领导的真才实学。
(唐庆贵 作者单位: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