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新闻网兰州10月18日电 据甘肃经济日报报道:嘉峪关,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美丽的城市,一座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让百姓更感和谐幸福的城市。
一样的嘉峪关人
在嘉峪关,生活在这里的人都幸福地说:“我们是‘嘉峪关人’。”
因为,自2010年10月,嘉峪关市相继被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和9个典型培育城市之一以来,社会管理的创新,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农村人、流动人,与这里的城里人、“嘉峪关人”一样,都享有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家住文殊镇石桥社区的赵永强,在2012年以前,低保金享受的是农村户的待遇,自2012年户口由农业户口变为“居民户口”后,每月领取的低保金由此前的100元增到了365元,“跟城里人一模一样”。而且从此,“社区”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居然在城里申请到了经济适用房指标;随父母在城里生活的娃娃,也不再被好学校拒绝了,收费跟城里孩子没啥区别。
嘉峪关市城市化率高达93%,具备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没有突破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使得城乡居民不能均等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公平享受社会福利方面的待遇。基于这样一个特殊市情,嘉峪关坚持把全面推进城乡户籍一元化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举措,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彻底取消了城乡户籍差别,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统一登记成了“居民户口”。
为了保障城乡户籍一元化各项政策的落实,嘉峪关市于今年2月筹建了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户籍制度壁垒的突破,加速了嘉峪关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城乡户籍一元化综合改革的深度推进,也推动着政府财政预算不断向民生倾斜。近年来,嘉峪关市政府在民生方面的资金投入已经超过了整个财政收入的70%。
一样的幸福感觉
在嘉峪关,所有的社区居民都快乐地说“社区是居民办事解难的中心,活动娱乐的场所,幸福生活的家园。”
嘉峪关在社会管理中大胆的创新:撤销街道,成立社区,推行社会管理扁平化。按照“一万人左右,15分钟办事服务圈”的标准,将原69个城市社区整合为30个社区,在农村17个行政村组建农村社区、设立综合服务中心,形成的 “市—区—社区”三级社会管理架构。这种突出服务职能为主的社区管理架构,使城市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周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原峪苑街道党委书记马原管辖10个社区居民3万余人, 峪苑街整合后担任昌盛社区党委书记,辖区居民7274人。马原坦诚地说:“现在服务的对象少了,但工作却累多了,群众轻松了。”以前主要是安排工作,现在直面老百姓,群众的服务需求、各项政策的落实、邻里间纠纷的化解都要亲力亲为。
在昌盛社区服务中心大厅, 居民肖勇娜正在办理准生证,工作人员核实材料盖章后告诉她,等计生部门批准后,将电话通知她来中心领证。整个过程,用时不过5分钟。“没想到办个证这么简单。”肖勇娜由衷感叹道。
“今年以来,我们社区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在昌盛社区生活了11年的谢天保老人对此深有感触。平日里,66岁的谢天保很爱管“闲事”,以前提意见没人理会让他很“受伤”。现在,这一局面发生了改变。他提出的“健身区域没有护栏不安全的问题”,不到两天就解决了。
全民的平安细胞
在嘉峪关,市民们富有责任感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安和谐的一个细胞。”
酒泉钢铁公司是唯一获得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的国有大型企业。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酒钢也出现过不少安全生产隐患,产生过很多尖锐的管理矛盾。这是由个人的“平安每一天”、“平安有为”、“平安之星”的争创带动平安班组的创建,由班组到作业区、由作业区到工厂、由工厂到公司,平安和谐创建活动带来的喜人变化。
“钢铁行业是高危行业,易发安全事故。”碳钢薄板厂党委书记苏有平说。为此,薄板厂从2010年开始,大力推进“平安细胞”建设,通过关心职工生活、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治安防范等,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平安建设,通过员工、班组这些“小细胞”的平安和谐铸就作业区乃至整个厂“大细胞”的平安和谐。“平安细胞”建设以来,拥有1800多人的碳钢薄板厂实现了无毒、无邪教、无违法犯罪和无安全事故的“四无”目标。员工将更多精力投入生产和技术革新,产品陆续打入汽车等重点行业。
今年,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平安细胞”工程在全市家庭、社区、校园、医院、企业、商店、机关、公交、景区、餐饮业等十个领域广泛开展。在社区以 “守法之家,美德之家,友善之家,安全之家,文明之家,亲情之家,富足之家,爱心之家,明理之家,健康之家”为标准的“十星级”“平安和谐家庭”争创活动,其它领域相关标准的“评星创建” 覆盖了全社会,在一大批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和感召下,社会基础得以夯实,社会环境得以净化,社会机能得以涵养,社会素质得以提高,全市社会治安状况呈现了连年向好的喜人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市刑事案件数量同比下降18%,到市以上上访数量同比明显下降。
升华的社会管理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欣喜地说:“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变化,我们的步伐是时代的。”
为了保证社会管理的运行质量和运转效率,嘉峪关整合公共资源,投资2.1亿元,建成了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城乡一体化服务中心和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等“三大中心”,搭建起集信息资源共享、应急联动指挥、社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数字化平台,与城乡各社区联动开展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矛盾化解、安全防范等为民服务。
该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12345”并不仅仅是一部居家养老服务电话,而是一部民生热线, 全天候为市民提供报警求助、政务咨询、举报投诉、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多项服务。“12345有事找政府”已成为 一部政府与群众心连心的电话。
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嘉峪关市注重从制度建设抓起,在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治安管控、群众权益、居家养老等重点领域形成了社会管理服务的六大长效机制,着力以机制创新破解新课题、解决新问题,形成了与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热切期待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社会管理的整体突破。(记者 庄赋 通讯员 黄碧霞 杨亮)
·甘肃嘉峪关网格化排查消防隐患
·甘肃嘉峪关出台“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
·嘉峪关: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建设和谐幸福城市
·嘉峪关:实践中探索出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嘉峪关:西部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典范
·嘉峪关样本:城乡户籍一元化 撤销街道办事处
·嘉峪关样本:城乡户籍一元化 撤销街道办事处
·嘉峪关:向和谐幸福城市推进
·嘉峪关市委政法委书记张静昌:户籍新政并非与农民争利
·甘肃嘉峪关:两万村民告别农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