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已命名了45个市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特色镇街,形成了10个领域45个方面的“试点”经验,各区市已展现出“一区域一特色、一领域一品牌”的可喜局面 。
记者昨日从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了解到,截至目前,青岛已命名了45个市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特色镇街,形成了10个领域45个方面的“试点”经验,各区市已展现出 “一区域一特色、一领域一品牌”的可喜局面……这是青岛近年来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重心下移、向城乡基层延伸的突出写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青岛各区市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不断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如针对外来人口管理这一难题,城阳区把解决“居住”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构建起多元化、阶梯式的住房优惠政策,对引进的外来高端人才,兴建了一批专家公寓、别墅;对境外投资及创业人员,在全省率先建成涉外商住小区,已入住外籍人员近5000名;对普通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建设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实行集中式居住、规范化服务。目前,已建成外来务工公寓410余处,入住外来人口达27万余人。其中,该区在邱家女姑社区创新建立的 “新市民家园”,以其低廉的价格、温馨的环境受到了外来人员的普遍欢迎。
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实现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是青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着力点。目前青岛在村居、社区以及一些行业和领域建立了一批个性化、品牌化、专业化的人民调解室,筑牢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其中,仅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就达32个。如在市北区台东街道威海路步行街社区的 “周大姐调解室”,是因身患癌症10余年的退休老党员周珍香而命名的。几年来,她凭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热诚之心,成功调解了上百起民间纠纷。
推进居民自治,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事情自己管”,是青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又一新模式。四方区针对老城区的老楼院多、较难管理的状况,在有关街道社区探索建立“百姓协会”,其中,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将167位关心社区建设的党员和居民代表吸纳进 “百姓协会”,并成立了14个分协会,协会直接帮助群众或协调处理各类问题,并使群众在许多方面互帮互助,成为了快捷高效处理楼院事务的“大管家”,由此使一个个“大杂院”成为了“环境优美宜居、管理规范有序”的文明和谐小区。
与推进“居民自治”同步的是,青岛下大气力构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新格局。针对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实际,青岛创新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管理的意见》,把全市6348家社会组织全部纳入依法有序管理轨道,建立了“民营企业党员服务中心”、“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协作区”以及覆盖区(市)、街(镇)、居(村)三级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综治工作机构,并形成了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的新景象。位于市南区中山路北段的青岛劈柴院40多家商户自发组建了一个商会,依托商会章程和劈柴院管理公约,实现了商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而使这一百年老街在规范管理中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戴 谦 郝 伟 张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