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机动车尾号限行将长期实施
日前出版的今年第8期政府公报刊载了《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2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任务分解表》,该文件明确本市将长期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以控制在用车使用强度,降低空气污染。
除机动车限行外,本市还明确不再新建、扩建使用煤、重油和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建设项目,城六区和各郊区县新城不得新建生物质燃料锅炉。今年年底前,本市将有5000辆电动车投入示范运行。本市还拟协调商务部出台机动车淘汰标准,缩短出租车报废年限,拟对行驶超过8年或50万公里的出租车强制报废。(原载《北京日报》2012-05-02)
购车摇号政策
北京市交通委提供的数据显示,本周94万人有望通过摇号产生2万个购车指标,而中签率低至1:47,有网友吐槽称“中选难于登月”。另一组数据则显示,在前五次的摇号中,北京共有8.8万人获得了购车指标,但首轮摇号释放出的1.76万个名额,其60天的有效期已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却仍有近七成的中签者没有购车。
“中签者不买车,买车者没中签”,看似两种尴尬,其实正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面对1:47这样的中签比例,一些家庭为了增加中签几率,往往是全家齐上阵,何况一个家庭中出现多人中签并不违规;另一方面,根据目前的政策,高校学生集体户口也算北京户口,于是不少没做好购车准备的在校大学生也加入了“摇号大军”。可以说,低中签率、低门槛才造就了高弃号率,浪费的却是宝贵的购车资源。目前中签者购车的比例仅为三成,很多4S店为此望天长叹;另一方面,许多打算购车的家庭摇了一年半仍然不中签,购车计划只好无限期搁置。
在交通拥堵严重、首都变“首堵”的背景下,“摇号购车”作为治堵新政在北京推行,对于限制车辆爆发式增长,缓解北京交通拥堵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平心而论,摇号上牌是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我们也不奢望用摇号来包治百病,但面对屡创新低的中签率,对于各种原因催生的“弃号族”,人们开始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摇号基数的增加,中签机率将越来越低。万一运气不好,摇了一年还不中签怎么办?怎么才能让人看到希望?能否有办法让不买车的中签者退出摇号资格,从而避免摇号池越滚越大?对于屡次摇号不中的消费者,可否在达到一定年限后单独申请购车资格?
而近日有媒体披露,一些汽车经销商“暗箱操作”获取车牌的手段逐渐浮出水面,这无疑进一步刺激了购车者的神经。购车摇号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而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摇号程序的设定。北京交通委负责人曾信誓旦旦的表示,选择何种摇号程序,有关专家曾经过多次论证,可以确保摇号的公开、透明。然而当指标可以花钱买,车辆牌照可以违规租赁,暗箱操作成为一种捷径时,人们更有理由愤怒:你们的摇号结果还值得信任么?你们的监管机制落实到位了?
尽管在这个城市人们都付出了限号、限购的代价,但是依然不得不每天爬行在拥堵的道路上。作为制定政策的交通部门,面对公众的质疑和焦虑,更应扪心自问:如何在缓解行车难的同时,不至于催生百姓的买车难?这固然需要从制度层面上加强设计、防漏堵缺,不让每一次摇号都成为一种集体性“虐心”。说到底,摇号其实还是一种稀缺经济的产物,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要从根本上解决摇号带来的种种烦恼和困扰,还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路网和泊车场所的建设,为更多人提供顺畅出行的选择。(陈畅 原载光明网法制频道 2012年6月27日)
涨停车费
为了缓解城中心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北京继先后实施“单双号限行”、“摇号限购”政策后,从4月1日起,又一次拉开治理交通拥堵的序幕,大幅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三环以内占路停车费从过去每小时2元增至第一个小时10元、之后每小时15元。半个月过去了,这次缓堵新政是否收到了成效?4月17日,北京市交通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根据最新监测数据,目前北京缓解交通拥堵“初见成效”,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有了改善。
半个月开出罚单,7.6万张!
“停车费涨了后,我觉得路上的车流少了一些,尤其是早、晚高峰这两个时段,出行时比缓堵前顺畅许多。”在崇文门附近上班的刘女士告诉记者。由于单位有停车场,她上班不用为苦寻停车位而烦恼。然而,像刘女士这样幸运的车主并不多。
4月15日,北京市交管部门发布消息,自4月1日停车收费涨价以来,交管部门对重点地区违法车辆及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顿,半个月之内,已对违法停放车辆开出7.6万张罚单,平均每天达5429起,同比上升163%,主要大街的停车秩序明显改观。
4月17日,北京市交通委首次公布缓堵成绩:今年1月至3月,北京交通拥堵指数下降16%。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减少1小时,为1小时15分钟。同时,北京市民绿色出行意识增强,工作日公共交通日均总客运量达到1943.0万人次,增长3.9%。其中,1月1日至4月15日,北京地铁客运量完成5.76亿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近700万人次,日均548.95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城市交通疏堵工程初见成效。
记者在西单、崇文门、宣武门、前门大街等繁华商圈地段观察,发现路侧停车秩序明显好转,周边的交通也顺畅了不少。但同时,受停车费上涨影响,许多车主为了逃避停车费,只得将车停在办事附近的胡同内,致使胡同的停车数量上升了10%至20%。前门东大街分布着台湾会馆、刘老根大舞台等文化娱乐场所,周边胡同车满为患,使本来狭窄的胡同“雪上加霜”。
看来,以后将车停在胡同内也不“安全”了,据悉,为了加大治法力度,有关部门将并进胡同执法,对乱停车辆贴条。目前东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顺义、怀柔、密云等区县正在积极扩充专业交通协管员队伍。其中朝阳、丰台、海淀、西城四区将招千名交通协管员,以扭转胡同乱停乱放车现象增多的趋势。
一天115元,停不起!
停车费上涨,出行成本加大,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两天市民张女士为停车、开车的事心中百般纠结。她家住南四环,孩子的学校在和平门,单位在东单。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她开车将孩子送到学校后直接上班,路边停车一天也就10元钱,一个月22个工作日220元搞定。现如今,上班一天就算8个小时,停车费少说也要115元,一个月就是2530元,是以前的10倍多。这还不算,周末还要送孩子上补习班。此前将车停在胡同里,两小时4元,现在每15分钟2元,两小时25元。加上居住小区的停车费,光停车费每月就要3000元。她感叹道:“出行的成本太大,买得起车,开不起,更停不起啊!”
据公联顺达所管辖的路侧停车场停车数量统计,两周来,路边停车数量较调价前减少了一半左右。在一类地区的4个重点区,如中央商务区、燕莎地区、中关村西区和翠微商业区,记者了解到,调价前,这几个地区附近的占道停车场,多是上班族的长时停车;调价后,上班族的长时停车数量骤减。
这次停车费涨价,虽然调的是非居住区停车场白天收费标准,但也让不少住在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的有车一族苦不堪言。
前几年回迁到朝内大街的市民宋先生抱怨道:现如今路边停车非法了,小区又没有停车位,才几天呀,我就收到两张违章停车罚单!总不能让我们把车扛起来吧?交管部门半个月罚款760万元,真金白银,这可都是从我们车主腰包里掏出来的啊!
市中心老旧小区的停车问题的确成了一项“老大难”。据了解,在北京中心城区,许多小区是二三十年前建造的,有的回迁小区虽然只有10多年的历史,但当时只考虑了满足基本住房要求,与之配套的只是自行车棚。现如今,自行车都换成了小汽车,没有停车场,许多车只好停在路边。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截至2010年,北京经营性停车场5671个、停车位约140万个,居住小区停车场2516个、停车位约78万个。根据北京市交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北京机动车保有量为489.2万辆,这意味着一半以上的机动车只能停在路边或其他场所。
停车“跟风涨价”,不行!
近日,在北京市发改委价格举报热线接到的投诉中,停车收费一直高居榜首,车主与停车管理员因停车费问题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
一方面,许多车主陷入了被涨价、被贴条的困扰之中,拒交停车费事件激增;另一方面收费难,停车管理员因收费问题屡被打骂。据一些停车管理公司统计,自4月1日以来,已有三成停车管理员流失。
“政府治堵我们拥护,但治堵政策的出台,也应该考虑老百姓的实际情况啊!与停车费涨价配套的政策滞后,停车难题不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有的网民发帖诉苦。
针对城中心老旧小区停车难题,4月15日,北京出台了“老旧小区周边占道停车场居民停车优惠政策”:居民凭有效证明停车时,其临时停放或按月、按年租用停车位收费标准均可按照居住区露天停车场收费标准执行,小型车露天临时停放0.5元/小时。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调整非居住区白天停车收费标准是北京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将实行各区县属地责任,重点是落实居住区周边占道停车场当地居民停车优惠措施,保障市民基本停车需求。同时,约谈小区停车场经营单位负责人,加强价格监测和监管,防止居住区停车场“跟风涨价”和“哄抬价格”。
记者了解到,针对部分老旧小区停车资源不足的情况,目前各区县正在深入挖掘辖区停车资源,加大停车设施投入,因地制宜建设简易式、机械式、立体式停车库,最大限度缓解老旧小区、医院、学校周边的停车难题。
为了缓解路面交通压力,CBD管委会日前宣布,辖区内的阳光100、万达广场、万通中心等多座商务楼宇推出“地下车位前半小时免费”措施,吸引机动车辆主动停入地下。据悉,目前CBD共有各类商务楼宇80余座,地下车位6.5万个,然而车位平均使用率不足七成,有的写字楼甚至只有三分之一。
北京治堵方案核心专家、市政协委员李少华表示,实施综合治堵措施已经取得一定效果,预计半年内拥堵状况将有明显好转。停车费调高后,车主除了考虑找停车位难的问题外,还会重新衡量自驾车出行的成本。
但也有专家认为,治堵是一个系统工程,靠提高使用成本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绝非简单的“一涨了之”可以实现,必须有相应的交通管理政策进行配套。只有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系统,方能让更多人在成本压力下选择公交出行。 记者 张景华(原载2011年04月20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