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5时27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嘎达布其镇联防队员斯日古楞放牧时发现,一名陌生男子身上沾满血迹,骑着一辆摩托车飞速从自家草场附近经过……
他立即按动了随身携带的草原110GPS定位报警器按钮。由于方位信息反馈及时准确,边防派出所指挥室仅用5分钟就调动3辆联防车从3个方向对这名“可疑人员”实施了包围。20分钟后,“可疑人员”被抓获。这是《法制日报》记者当日在内蒙古全区边境草原110建设推进会演练现场看到的一幕。
如今,在锡林郭勒盟1000公里边防线和7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有个大事小情,牧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草原110。这种贴心的民生警务模式让牧民感到犹如有了“保护伞”。
科技强警 570个信息化响应点遍布边境
德力格尔是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嘎查的一位老牧民,几年前因草场划分问题与邻居扎布产生纠纷。今年年初,在边防民警和草原110联防队员的协调下,通过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使双方争议多年的草场终于划清界限,并握手言和。
“三十公里做邻居,一百公里串串门”,是草原110的诞生地——锡林郭勒盟边境牧区的真实写照。随着辖区群众安全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公安边防部队任务职能的不断变化,传统草原110报警系统遇有警情或灾害发生时拨打报警电话等待周期长、转接手续繁琐、辖区面积大难以精准定位等弊端逐渐凸显。
群众的需要就是工作的方向。今年以来,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按照扁平化应急指挥、网格化警务联动、实时化信息搜集、常态化走访工作、多元化调解纠纷的“五化”运行机制,立足网络科技创新,投资570余万元,完成了支队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建成了5个大队指挥所和25个边防派出所指挥室,布建了570个信息化响应点。
综合调解 150余起矛盾纠纷“冰消雪融”
今年6月2日,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边防派出所接到草原110报警点提供的情况,随即启动“三所联调”机制,成功处置了一起6户牧民近15万平方米草场赔偿问题的矛盾纠纷。
7月23日,苏尼特左旗达日罕乌拉派出所民警与联防队员巡查时发现,芒来煤矿建变电站拖欠了工人工资,工人与变电站负责人发生争执,双方情绪躁动,极有可能发生群体性事件。民警立即会同司法所、劳动部门与变电站负责人协调,当场为40余名工人付清11.7万元工资。
针对边防辖区新旧矛盾并存的复杂局面,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积极推行“边防+N”大调解机制,在辖区建起了125个综合调解流动站,实现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深度融合,做到了小纠纷不出嘎查(村),大矛盾不出苏木(镇)。仅今年以来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0余起,为外来务工人员讨回工资400余万元,预防群体性事件26起,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延伸服务万余件实事好事暖民心
今年1月19日18时,宝格达山林场的王凤娇老人突发心脏病,此时大雪封山,家人拨通了草原110报警电话。派出所民警与治保会成员立即携带急救药品,将王凤娇紧急送往医院,老人转危为安。
锡林郭勒盟公安边防支队通过发挥草原110通信便捷的优势,与驻地医院、消防、交警等部门建立起集110、120、119、122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协作机制,草原110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该支队还因时因地建立起23个草原110网上警务室,建立了5支由234名民警和群防组织组成的网络信息服务队伍,通过网络解答群众问题、提供咨询服务。2010年以来,锡盟边境草原110先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万余件,抢救转移危难群众335人,扑灭草原火灾30余起,找回失散牲畜7000余头,挽回财产损失8000余万元。(记者 史万森 通讯员 闫立功 孙战英)
·内蒙古草原110,牧民有求必应
·内蒙古长—呼天然气管道复线全线通气
·内蒙古日报:切实保障群众生产生活
·内蒙古兴安盟“小财政办大民生”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38个“流动派出所”服务街头巷尾
·内蒙古乌海城镇医保覆盖率达85%
·内蒙古乌海城镇医保覆盖率达85%
·内蒙古阿拉善在沿路餐馆设交通安全宣传点
·内蒙古今年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量突破28万套
·内蒙古包头开展“三合一”场所整治回头看
·内蒙古推进基层党建长廊建设
·内蒙古民办学校全部纳入“校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