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治标还需治本

2012-10-17 15:56: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按照方便群众、综合衔接、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由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组成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人民日报)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不光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拥堵,连东中部的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出现堵车现象;不光是城里堵,城外也堵。有人说堵车是好现象,非洲想堵还堵不起来,这是站在经济学角度看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堵车所耗费的社会成本丝毫不低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08年就有机构曾测算过北京等地的拥堵经济成本,北京车主每月付375元买单,这还不含对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首先需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摒弃单中心发展模式。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是以单中心为主,优质公共资源都集中在中心城区,无形中造成了人流车流的增加,例如北京80%的三甲医院都在三环内,能不造成拥堵吗?改变摊大饼式发展方式,以环线为主的摊大饼发展是造成城市小汽车盛行的根本原因,饼越摊越大,意味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小汽车的依赖自然会越来越强。

    其次要弱化城市功能分区。过分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是造成城市拥堵的直接原因。工业区、居住区、商务区等过于分散,会造成交通流量在一段时间的集中爆发。在城市早晚高峰经常可见半边路的现象,一边堵得水泄不通,一边几乎畅通无阻,充分说明了它的弊端。现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已经意识到过多的城市功能分区对交通产生的副作用,也在修正,提出精明增长,混合用地等发展理念减少交通出行。

    第三要转变为小汽车服务(主要是私家车)的城市交通模式。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各城市都瞄着欧美的现代化,以为马路越宽,楼房越高就是现代化水平越发达。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宽马路,景观大道是必须的,十车道八车道是必备的,有车没车也是为车服务的。中国人口多,不能学美国搞汽车社会,且不说土地资源紧张,但就汽车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就难以承受。

    第四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要提高公共交通的快捷性,安全性,方便性和舒适性。公共交通要有吸引力,必须体现自身特色和优势。政府要扫清公共交通发展的障碍,切实创造好公共交通出行的条件。对于轨道交通等大容量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要先行,投入要加大,投融资模式和运营模式要改革。对于步行、自行车等绿色低碳出行模式,要鼓励引导,降低服务人群的门槛,提供公租自行车,解决自行车车道被挤占等问题。

    最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城市发展理念和绿色出行理念的转变也需要时间。除了理念、技术层面要做工作之外,还要在制度层面,特别是政策设计上面做文章。在欧美一些发达城市对公共交通出行都有非常具体的政策,总的来说就是通过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规划手段等来限制私人交通,补贴公共交通,鼓励人们采用公共交通出行。这些都值得中国城市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进行借鉴,在我们城市化达到50%的节点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文辉)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