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拥堵费电子收费系统可谓举世闻名。如果你是外国人,只要坐过出租车,相信很多人都会对拥堵费印象深刻。一位当地出租车司机曾告诉记者,别看新加坡从一端到另一端不过三四十公里,但如果在高峰时段从城市的北边到南边,拥堵费可能超过10新元(约合50元人民币)。
新加坡的拥堵费收费系统以其便捷著称。根据要求,每辆车上都载有一套使用射频技术(RFID)的收费卡,进入市区的必经之路一般会在合适的地点安装高大的收费闸门,就是我们看到的横跨道路上方的大铁架子,上面有电子收费系统。车辆从闸门下通过,便会被自动扣除拥堵费。
新加坡的拥堵费收费系统正式名称叫作ERP,即公路电子定价系统,顾名思义,这是通过经济杠杆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新加坡交通部说,目前的做法是对交通拥堵的节点进行收费调节,收费的多少会根据交通流量的不同而变化。大致的情况是,早晚高峰时段最贵,次高峰相对便宜一些,也有一些时段完全不收费。拥堵费的收费金额也与车辆的种类有关。闸门上的电子显示牌有清晰的信息,货车和普通小汽车较贵,摩托车相对便宜一些。
新加坡交通部的公开信息说,显示信息也起到几个作用,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对收费有清楚的意识,从而让他们更好地根据需要避开收费最高的时段,也就是高峰时段,从而实现调节高峰时段车流量的初衷。
拥堵费的收费水平绝不算低,高峰时段通过一道闸门的收费高达3新元,一般的金融区停车费约为3新元1小时;而一般的公交车以及与公交收费挂钩的地铁系统,短途收费都不超过1新元。从引入公路电子收费系统以来,新加坡的交通拥堵一直控制在合理水平。当然,与此配套的是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可以为公众提供替代选择。因此,在新加坡绝大部分人会乘坐地铁和公交车出行。
交通部长吕德耀今年初公布的数据,新加坡在2010财年收取了1.59亿新元的拥堵费,2009年收取了1.49亿新元,这部分资金进入国库,其使用受到严格的监督。以2010财年为例,这相当于新加坡平均每人每年缴纳32新元的拥堵费。如果从单个收费闸门来看,尼诰大道的一道闸门日均收费3.2万新元,而另一条道路仅收130新元。不过,吕德耀说,收费闸门的出发点并非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是为了控制交通,因此尽管一些闸门收费较少,但为了调节车流,仍有必要。
拥堵费系统和旨在控制车辆总数的拥车证竞标制度是新加坡治堵的两项核心设计。从效果来看,当地媒体曾报道一些上班族为避开一条主要高速路上的闸门收费时段而等到晚上过了10点以后才开车回家。但拥堵费收费系统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使得节点附近的一些小路也出现拥堵等。为此,交通部门也在考虑升级电子公路收费系统,其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对一些拥堵的路段按行驶距离计价,结合节点收费的调节。(陈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