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守护高原新愿景 青海玉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2-10-16 17:03:3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青海日报 

守护高原新愿景

——玉树藏族自治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纪实

  四次转型:探索灾后有效管理的新路

  今年五十多岁的布藏杨虽然还住在临时帐篷里,但他并不担忧衣食住行,因为他考虑的问题,党和政府都替他想到了,就算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也能很快找到“网格”里的干部帮他解决,玉树县结古镇民主南路灾后重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昂文旦巴经常到他们这样的居民家中,嘘寒问暖。

  离那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已经两年了,灾区社会稳定、治安良好,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却比震前明显下降,这是玉树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取得的显著成就。

  “为灾后重建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摆在灾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全新课题,既无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又无固定的思路和模式。为了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灾后重建环境,玉树州委、州政府果断做出了结古地区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的决定。”玉树州委政法委副书记董建新说。

  玉树强烈地震,一度使结古镇的社会管理体系遭严重破坏,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灾区社会管理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为确保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进行,州委、州政府对结古镇灾民安置点实行应急式社会管理,成立了19个帐篷片区工作站,通过健全领导班子、充实工作力量、强化职责任务,为做好集中安置、物资供给、数据统计、治安维护、卫生防疫、环境整治、政策宣传等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但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全面展开,原有的应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管理的需求。2010年6月开始,玉树州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迈出网格化管理的第一步,即第二次转型———从抗震救灾短暂非常时期的帐篷社区管理模式,向灾后重建较长特殊时期的片区管委会管理模式转型。19个帐篷社区整合为10个片区管委会,内设综合协调、党群宣传、规划建设、群众生活和综治维稳5个工作组。片区以下按每500户为单元组建了39个社区,每个社区分别设立世居居民、城镇居民、搬迁移民、流动人口、个体工商户、民族宗教6个工作小组,并通过将辖区所有的人、事、单位纳入管理范围,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网格化和全覆盖。

  随着重建工作的深入推进,2011年初,玉树州又将10个片区管委会调整为11个建设委员会和1个过渡安置委员会。这是第三次转型———从灾后重建较长特殊时期的片区管委会管理模式,向灾后重建关键时期的管委会和建委会分离的管理模式。以11个建委会为枢纽,把结古镇划分为11张“大网”,形成了以11个建委会为轴心的网络,每个建委会又划分22个片区,把片区划分为3至5个面积不等的局域“网”,以经纬线圈定“网格”,群众以户为单位,以30至50户居民户为一个网格,落实包户责任,形成了“一区一网、一网多格,格中有人、人有事做,一事一责、多责归一,一格多员、全员参与”的基层社会管理网格化新格局,消除了社会管理的盲区死角。同时,每个片区设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中心,在原有3个公安派出所的基础上,新设了7个派出所、20个警务室,调整充实了300名公安民警和协警员;每个社区(村)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治安联防队,与各片区综治维稳中心(站)、派出所(警务室)衔接,采取分片包干、网格管理、设卡管控等方式,开展昼夜值班巡逻,加强社会治安工作。

  “第四次转型,将按照玉树县撤县建市的重建整体规划,从灾后重建关键时期的建委会和管委会分离的管理模式,向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现代城市街道社区新型管理模式转型。”董建新说。

  在结古镇的日子里,记者看到虽然处处建设场景、处处忙碌场景,但是处处都呈现出和谐景象。可以说,社会管理创新,成为了这片高原新愿景的守护者。

  矛调中心:灾后矛盾排查化解的新路

  灾后重建工作开展之际,各类新型矛盾纠纷大量涌现,很多成因复杂,化解周期长、处理难度大,易激化,处理这些矛盾纠纷仅靠某个部门或者组织难以化解,为整合各方力量,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化解纠纷的效率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玉树州灾后重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州县联合协调指挥中心应运而生。

  9月底,记者在指挥中心采访时,前来咨询、投诉的群众络绎不绝。四川姑娘贾志芳就是其中一位。

  贾志芳在结古镇上开了一家建材店,6月份的时候,一位姓刘的老板来拉货,说好15天后结账。但是3个多月过去了,这笔账还没付,电话打过去,对方不是说忙就是说下次。贾志芳急了,马上要回老家了,可钱还没收回来,怎么办?如果告上法庭,费时又费力。

  在她一筹莫展之时,有老乡告诉她,去矛盾纠纷大调解州县联合协调指挥中心看看,说不定能帮上忙。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贾志芳走进了指挥中心的大门,受到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详细询问事情经过,查看证据,并当场给刘老板打电话,约时间来见面。看到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么负责,贾志芳放心了,“他们肯定能为我解决问题。”

  中心成立之初,对工作人员来说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如何解决“三多两难”的问题,即矛盾多、诉求多、纠纷多;社会治安管理难、矛盾纠纷排查难。面对诸多矛盾纠纷,中心工作人员努力践行“安民心、解民难、排民忧、保稳定、保规划”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难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及时排查、有效化解灾后重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

  记者了解到,2010年8月,玉树州成立了这个灾后重建矛盾纠纷大调解州县联合协调指挥中心,两年来,矛调中心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总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到现在,中心共接访3296件次,涉及人数近39万人次。仅今年3月到7月,中心共受理农民工法律政策咨询和劳资纠纷208件2299人次,涉及金额达2892545.9元。

  囊谦县:闯出一条藏区城镇社会管理的新路

  从结古镇驱车往南170公里,便是与西藏接壤的囊谦县,这里是青海的“南大门”,是玉树州的“人口大县”“移民大县”,这些都决定了囊谦县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为破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县城所在地香达镇人口多,管理难度大,治安隐患多这一实际,囊谦县把创建社区、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

  9月底,记者走进香达镇茶卡塘社区居委会。这里不仅仅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卫生室、图书室、警务室、计生服务站、残疾人康复室、劳动就业保障站、信访调解室、党员活动室等等,基本上能满足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

  在卫生室,全科医生牟才旦正在给辖区居民扎西曾措看病。56岁的扎西曾措患有慢支,以前每次开药都要走半个小时到镇上的医院,现在,她只要出家门,到医务室就可以了。

  “社区医务室每天接诊量在二十人左右。”牟才旦告诉记者,“医务室虽然小,但我们的工作却不少,要为每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整理慢性病档案,对居民做好健康宣传,还要对大病患者及时转诊。”

  “这个小小医务室对辖区居民来说很方便。”扎西曾措向牟才旦竖起大拇指。

  对社区居委会主任索南龙周来说,每日的工作虽然琐碎,但对居民来说都是重要的。

  今年6月,辖区道路要拓宽,路修到居民才旺南加家门口时遇到了难题:由于道路需要,才旺南加的房子要被占去一个角落,破坏了他家房子的结构,才旺南加说什么也不干:“要占可以,必须赔偿我整个房屋的价钱!”

  对于这样的要求,索南龙周天天上门劝说他放弃,自己劝说不行,还请来了土地、城建、修路公司的代表一起到他家协商,才旺南加这才同意。

  记者了解到,像茶卡塘这样的社区,全镇共有8个,今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社区的划分,初步实现了对县城的网格化管理。社区成立后,县政府先后为社区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配备社区工作人员,让社区居委会走上了发展之路。

  同时,囊谦县还建立了县委常委联系社区工作制度,加强了对社区各项工作的督查、指导,帮助联点社区查找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全面推进联点社区的各项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功能社区和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囊谦县委政法委书记王永岬说,通过社区建设,我们找出了一条藏区城镇社会管理的一条新路子,广大群众更多地从社区享受到了几十种便捷高效的服务,群众的安全感、参与率、满意度明显上升。(记者/辛 勤)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青海“新农合”为三百五十二万农牧民织就保障网
·青海高院:狠抓执法办案 妥善化解矛盾纠纷
·青海日报:守廉应先守“心”
·青海全省各级检察机关深入推进检察文化建设
·青海日报:加强理论武装工作 推动青海交通“四个发展”
·青海开展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青海开展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青海开展高层地下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青海海北州差异化模式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青海举办第二届全省检察机关运动会
·青海西宁:申诉风险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