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江西日报:绘就美好民生画卷 夯实和谐社会根基

2012-10-16 16:16:2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江西日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10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10年来,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民生的极大改善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夯实了根基,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民生事业越来越辉煌

    自古以来,无数先贤就懂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国理政之道。民富则国昌,民穷则国衰。一百多年以来,富民强国一直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但旧中国始终没有结束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始终没有改变积贫积弱的苦难状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富民强国为己任。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对于我们党而言,民生事业既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武装斗争、建立新中国时的一项庄严政治承诺,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还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从神圣庄严的政治承诺,到自觉践行的政治责任,再到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我们党为民生福祉自强不息奋斗了90多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政策,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们党对民生事业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至党的十六大以后达到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的高度,民生事业已从政治理想提升到社会理想这样一个崭新境界,“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已成为我们的战略共识。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才能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物质条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提高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才能为人民当家作主创造政治条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才能为提升人民的精神面貌创造文化条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形成关爱和慈善的社会风气,才能实现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善治目标,才能为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人际条件;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能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生事业不仅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想,也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还是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六大以来,民生事业正不断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局部走向全面,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从物质层面走向精神层面,从政治理想走向社会理想,越来越深刻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

    民生道路越走越宽广

    民生事业是一个广泛领域,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人民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权益保护状态等,无不与民生事业息息相关。民生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千头万绪,复杂多变。民生事业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必须群策群力、协同各方才能做好。民生事业非一时之功所能成就,必须分阶段、分步骤,有条不紊、坚持不懈才能稳步推进。一方面,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民生事业始终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点政治工程;始终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始终是我们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实践;始终是我们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现实关照。另一方面,正是深刻认识到民生事业的广泛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自觉将民生事业置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之中予以考量,始终将民生事业确立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社会和谐的根基。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考察,民生事业是需要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同心协力才能完成的社会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大国,是根本不可能在国内外形势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背景下,在民生事业上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

    正因为民生事业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社会工程,非一己之力、一时之功所能完成,我们党在制定民生政策时,始终注重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关系,始终注重处理好核心问题与边缘问题的关系,始终注重处理好保障困难群体权利与惠及全民福祉之间的关系,始终注重处理好人民的现实诉求与美好愿景之间的关系。在追求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长远目标指引下,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民生事业积累性增长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特别注重民生事业轻重缓急的阶段性安排和成果积累。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将民生事业的重点放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巨大成就,并为下一阶段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奠定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牢固树立“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的坚定信念,并依此搭建起比较完整的民生事业框架。

    正因为民生事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一届又一届领导集体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因此,我们党特别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连续性和可操作性,使人民切身感受到民生改善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感增强,并对民生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盼。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建立了大政方针层面、重大政策层面、远景规划层面、法律法规层面、实施细则层面等全方位的民生制度体系,为稳步推进民生事业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为民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集中体现在教育、就业、分配、社保、住房、社会管理诸方面,为社会公平正义、弱者权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诸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仅以应急预案为例,自2003年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从国家到部门、从地方到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40多万件,基本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为应急状态下保护人民的生命、人身和财产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不断完善的制度保障下,我国的民生事业会越来越兴旺,民生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