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描述
社区矫正,是指对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服刑人员不予收监关押,通过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等措施,在社会上、家庭中把他们管教好、改造好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的一面,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真正落实到了刑罚执行工作中,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减少违法犯罪。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社区矫正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津市社区矫正对象 以前我犯了错误,政府为了挽救我对我宽大处理,让我在社会上服刑,还给我那么多的帮助和教育。现在我有能力了,也应该尽我所能来回报社会,奉献爱心
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村民 在这些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伸手拉一把,他们就能重新站起来,就会踏踏实实地走到正路上来
天津市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 “以心换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与矫正对象深度沟通,要尊重、接纳他们,想尽办法擦净那些蒙尘的灵魂
天津市司法局局长 再过10年,社区矫正工作必定会有更大发展。它将成为司法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成果,将成为我们政法工作一项更重要内容
社区矫正作为与监禁矫正相对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具有降低成本、增强效能、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等多种现实意义。我国从2003年开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天津市作为全国首批6个试点省市之一,在试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于2008年8月成立了社区矫正专职机构——天津市社区矫正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法制日报》记者近日深入基层进行了探访。
天津社区矫正对象获减刑第一人龙大爷: 他们拿我当亲人,我也拿他们当亲人
人物背景
龙大爷,天津一家钢丝厂厂长。因为经营困难,一念之差偷了电,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因患有脑血管等疾病,被暂予监外执行,在天津市北辰区天穆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刚出事的时候,龙大爷不想活了。连自己亲妹妹都不去他家了,“当时真想自杀”。
2003年,正是钢铁行业萧条时,材料涨价,加工费落价,当时厂子里一个月用电10多万元,有人向钢丝厂厂长龙大爷提议,咱们偷电吧,他点头答应。
当时以为,被抓住罚点钱,就完事了,后来到法庭,才知道那么严重。
因盗窃罪,龙大爷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因其患有脑血管等疾病,暂予监外执行。北辰区天穆司法所负责龙大爷的社区矫正工作。
“到司法所报到,所长王学啟和我聊天,问我心里想嘛,我看他亲切,没有任何防范。”龙大爷把心里的苦处一下子倒了出来,“心里冤啊,作为一个厂长,家里的柜子,还是30年前结婚时买的,没有空调不说,月工资也和工人们一样,才800块。”
王所长帮他逐条分析。
“你冤,冤在哪?”
“我一分钱也没捞着。”
“你是没捞着,但是国家受损失。”
“当时厂子处于艰难期。”
“厂子困难不是你一家。这个产品不行,改做别的产品行不行。你非得在这一棵树上吊死。你上有老娘,下有子女,你对不对得起他们?”
龙大爷当时挺抵触,事后一琢磨,王所说的真有道理。“他为了我好,我发不起火。”
龙大爷没犯错时,嘛也不怕,现在一犯错,就害怕人家看不起。他没事就爱来司法所,“这里比哪都亲切”。来了后,所里人就会问这问那,最近身体怎么样,吃嘛药了,心里暖着嘞。
说起在外面服刑,龙大爷直言,给了他改过自新、养家糊口的机会。“我要真进监狱了,我都不出来,我直接死里头。”
2004年,龙大爷陪客人吃饭,在美食城外,发现外边有间平房,往里一看,是老虎机,他赶紧把情况向民警汇报。没想到,民警十分重视,根据龙大爷提供的线索,警方破获了该区首例利用“百家乐”赌博机进行网上赌博的案件,抓获十余名嫌疑人。
2008年,司法所组织学习,念到报纸上一条新闻《好民警急盼救命血》。看到民警因患白血病急需大量A型血时,龙大爷立马想到自己就是A型血,便马上向司法所表示,要献血救民警,但由于年龄偏大,本身又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最终只得放弃献血。
身体不行,可以用别的方式。龙大爷从兜里掏出两千元,就回厂子了。龙大爷的账算的可精明:“我真要进监狱呆6年,我得少赚多少钱。”
龙大爷说,以前我犯了错误,政府为了挽救我对我宽大处理,让我在社会上服刑,还给我那么多的帮助和教育,让我重新做人,现在我有能力了,也应该尽我所能来回报社会,奉献爱心。
鉴于龙大爷种种立功表现,天津市一中院于2008年10月作出刑事裁定,对他减刑一年。龙大爷也成为天津市社区矫正对象获得减刑的第一人。
“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改造的态度。他们拿我当亲人,我也拿他们当亲人。”龙大爷呵呵一笑。
天津北辰区双口镇东堤村村民王树燕: 我和来公司上班的矫正对象有个约定
9月末一大早,当记者来到位于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的过渡性安置矫正基地——宝燕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时,基地负责人王树燕正和爱人张罗着带几名社区矫正人员驾车去七里海钓螃蟹。
得知记者来访的目的后,王大姐有些腼腆:“我没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儿,也不会讲很多大道理,我把矫正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在我家就是平常过日子,给他们最实际的帮助。”
王树燕是双口镇东堤村村民,2000年,与爱人创办金属制品厂,主要生产铁艺制品,职工30余人,生意红火,家庭和美。然而,这样平静的生活却被同村的一个年轻人给打破了。
几年前,年仅15岁的小赵迫于生计一时冲动抢劫出租车,最终因抢劫罪被逮捕,因未满刑事责任年龄,后在社区服刑。服刑期间,小赵到王树燕的金属制品厂看望朋友。王大姐回忆:“那时是12月,数九寒天的,小赵穿的少,冻得直哆嗦,我看着心疼,就给他拿了一身保暖内衣和200块钱。”
小赵从小无父无母,被王大姐的关怀打动了。第二天,小赵早早来到厂里,诚恳地说:“大姐,您要不嫌弃,我上您这过个冬吧!”
“行啊,热烈欢迎!”王树燕爽快答应。
可是,了解到小赵的情况后,王树燕家人不干了,“人家企业招收职工都不招有前科的,你这是干嘛啊?再说,家和厂子都在一个院里,平时老人孩子进进出出的,招这么一个人来,不是引狼入室嘛?”
面对家人担忧,王树燕说:“这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不想往好了走,要不是实在走投无路,谁愿意犯罪,就当是再给孩子一个机会。”
就这样,小赵正式到厂里上班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干就是大半年。后来,王树燕看到他的焊工手艺越来越精湛,托人给他找了份工资更高的工作,怕人家因为小赵的过去不敢要,还特意嘱咐:“我们已经变好了,您尽管放心!”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社区矫正人员慕名来王树燕这找工作,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四十几岁。
用王大姐的话说,人这一辈子谁能保证不犯错误,在这些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能伸手拉一把,他们就能重新站起来,就会踏踏实实地走到正路上来。
刘某就是这样一名社区矫正人员,刚被判刑之后,他一度心如死灰,家里不管,孩子不顾,好端端的家庭眼看就要支离破碎。王树燕了解后,特意找到刘某和妻子,一方面耐心地劝导刘某:“国家让你在社区里服刑,就是希望给你改正错误的机会,如果你这样自暴自弃下去,不但把自己置于重新犯罪的边缘,你的父母、妻儿该多么伤心啊,特别是你的孩子,那么小就要背负如此沉重的心理包袱,冲这个你也要振作起来。你要是相信王姐,就来我公司上班!”
王树燕的苦口婆心没白费,刘某不仅去厂里报到上了班,而且表现良好加了薪水,心情也平稳了很多,全家人的生活又重新走上了正轨。
十年间,王树燕先后接纳社区矫正人员40余名,在她看来,给矫正人员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走上正道,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而她的金属制品厂,对于矫正人员来说就像一个踏板、一个过渡,让他们再次走入社会之前,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不至于因为受歧视而背上思想的枷锁。
“我和来公司上班的矫正对象有个约定,来我这最好干满半年,半年后只要找到比这赚钱多、有前途的工作,我随时‘放人’。”如今,大部分的矫正人员在王大姐厂里踏踏实实干上一段时间后,都另谋工作或自主创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无一人重新犯罪。
2006年8月,北辰区司法局等相关部门正式命名王树燕的工厂为安置矫正基地。
每当有人对王树燕的行为不理解,问她:“你安排这些人,就没有顾虑吗?”王大姐总是会说:“你有一份爱心,他有一份爱心,大家都有一份爱心,给困难的人以帮助,整个社会不就都和谐了嘛!”
就是这个不会讲什么大道理的农家大姐,在她的“爱心中转站”用最朴实无华、平常实际的行动给更多需要的人带去了温暖。
天津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赵华: 社区矫正让“灰色人”从迷失中解脱
赵华,天津市社区矫正中心工作人员。从事学生工作近30年,当过班主任,管过学生会。从中学到天津司法警官学校,赵华面对的都是学生。直到2008年,司法警官学校变身社区矫正中心,赵华作为66位老师之一,被派驻到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一开始,赵华也不适应。过去面对的是学生,阳光活泼,现在打交道的是犯人,她心里没底。随着和矫正对象接触增多,每个真实故事,渐渐触及了赵华的兴奋点。看着“灰色人”从迷失中解脱,她开始喜欢这个职业,就像喜欢教师职业一样。
天晓(化名)被判刑后,母亲辞去了财务总监的职位,几乎再没下过楼。
我说我给你留个作业,题目拟好了,就叫《如果时光倒流,我会停止手中的罪恶》,你写真实感受,写完后,别给我,给你妈妈看,你看她什么反映。
第二天一早,天晓妈领着孩子,站在我办公室门口,他妈说,看完后一晚没合眼。
坐在天津社区矫正中心自己的办公室,赵华回忆起这一幕,眼睛发红:“我当时就是不理解,天晓家境那么好,怎么会抢劫?”
天晓是一家重点中学高二学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后裁定假释,在社区里服刑。他看起来阳光、礼貌,不像坏孩子。办入矫手续那天,父子二人一块来的,父亲一言不发。
赵华扫了眼材料——父亲是外企管理高层,母亲是财务总监,家住在别墅区。
赵华拿出一张表,说,把表填了。她一边办手续,一边问情况。天晓一边回答,一边看父亲。除表格内容外,二人一概不谈。赵华见状称,表格填妥,就能走了。她和孩子约定,回头单独来报到。
没过几天,孩子自己来了。天晓静静讲,赵华默默听。天晓爸常年在外地工作,父母一直两地分居。后来,天晓妈所在单位也搬到了外地,这时,天晓刚上高二,妈妈不想去外地,但又不甘放弃,就和领导说,只去一年,儿子上高三必须回来。谁知,一年里,家中形成空巢,天晓认识了一个社会青年,鼓动他“弄点钱去”,后因抢劫同学钱财,天晓被判刑。
孩子犯罪,对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天晓父亲外地辞职回来了,母亲也不工作了。母亲怨恨丈夫对孩子不负责,提出离婚。
赵华问,你妈妈怎么不陪你过来。
“她觉得没脸见人。”
于是,赵华留了作业给天晓,于是,有了隔天与天晓妈的会面。
一个面色发黄的女人,头发凌乱,无力站在司法所门口,天晓告诉赵警官:“这是我妈。”
说起孩子,这位母亲笑中带泪:“天晓从小就很优秀,一直是重点校的优等生,我们基本上不操什么心。他特别懂事,我切菜弄破了手指,第二天在班上,他还会打电话问,妈,手还疼不。”
“哎,都是我们为父母的,太自私了,忽略了孩子,我现在后悔呀,但是时光真的不能倒流了。”
说着,天晓妈突然问了句:“赵警官,孩子还能再参加高考吗?”
赵华“嗯”了一声。
了解到天晓想参加高考,赵华抄起电话,帮着联系学校开证明,还和补习学校沟通好。她鼓励天晓母亲,振奋起来,和丈夫分好工,为孩子高考复习创造好环境。“能否考上,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找到方向。”
天晓妈使劲点头:“真不知怎样感谢您啊!”
“我也是一位母亲。”两位母亲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几年里,赵华接触了形形色色的“灰色人”(赵华愿意在心里这样称呼他们,她说,他们大多曾经阳光向上,只是一念之差,一时之贪,才导致命运发生剧变):某大学法学院副院长36岁,收受贿赂一万二被判刑;商界女老板,抽逃出资两个亿;一位好母亲,因听老板话,挪用公款成了犯人……
赵华就是要通过矫正工作,让“灰色人”从迷失中解脱,看着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法学院副院长解教后,面临选择工作,他给我发来短信,和我商量。”
“小孩考上大学,给我拿了罐茶叶,‘妈妈说这是新茶,必须得喝,这不算受贿’。”
赵华笑笑,社区矫正工作,“以心换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与矫正对象深度沟通,要尊重、接纳他们,想尽办法擦净那些蒙尘的灵魂。
这些年,赵华有写工作随笔的习惯。把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都写下来。“我也想投稿,让别人看,我不想出名,就觉着,这样一些案例,这些真实的东西,别人看了,会有警示作用。”她顺手拉开抽屉,拿出了厚厚一摞。
今年4月,赵华被调回社区矫正中心,不再下派,负责指导各区县的具体工作。“我原来积累的经验,并非没有用武之地,而是在另一个舞台推广。”
有时,她会受区县司法局之邀,对犯人进行集中教育。前一段,津南司法局就邀请她讲课。58个矫正对象,全是男性,赵华进行了认真的备课。有同事不解,说这还用准备,对你简直手到擒来。可赵华摇头,说,她是以老师身份去的,必须要做充足功课。“那也是对职业的一种尊重,毕竟这不是和个体在聊天。”
“这些年,我已经养成习惯,有嘛事,我可能晚上就睡不着觉,包括你们今天的采访。”赵华笑言。
天津北辰区天穆镇司法所所长王学啟: 心理矫正让矫正对象更好地敞开心扉
“我现在婚也离了,家也没了,还不如进去呢,好歹里面有吃有喝有人管!”
“别介啊,你婚是离了,日子还得照过啊,你要是再进去可就成累犯了,那你老爹老娘咋办?咱得接受离婚的现实,这样,你要是不服财产分配,我们帮你写诉状,咋样?”
十几分钟后,男子冷静了下来,回了家。
一大早,当记者来到天津市北辰区天穆镇司法所时,恰好遇上这一幕。
男子周波(化名),原是某公司保安队长,家庭条件不错,今年初,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6个月。
劝说者则是天穆镇司法所所长王学啟。
“你不知道,社会服刑这段时间,周波已决心痛改前非了,还创业开起了拉面馆,因为他的手艺不错,店里回头客不少。”王学啟回忆,为了给他申请创业基金,我们所里的工作人员东奔西走,希望把拉面馆做大做强。
可当一切都向好发展时,周波妻子却不堪压力提出离婚,周波成全了妻子净身出户,后来又觉得后悔。
考虑到周波的情绪比较激动,爱走极端,容易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王学啟坚持每天给他打电话,坚持让他一周两次报到,并经常到店里了解情况,与其家人一起做疏导工作。
“这种事儿,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耐下心来,一层层的深入,既然到了我这,我就要负责到底啊!”
王学啟是把矫正对象看成了家人,而对这些特殊的“家人”,王学啟也有自己的担忧。
“一方面,我担心犯了错的青少年,因为心理压力大再重新犯罪,尤其是在校学生,最怕受人歧视、抬不起头。这时就要时刻与他们父母联系,回家了吗?成绩怎么样?给了多少零用钱?都是怎么花的?每个细节都要了解,以掌握孩子动向。”
“另一方面,就是担心有一定年纪和阅历的中老年人,怕他们一时想不开,又做了傻事。”
对于他们,除了必要的人性化关心和教育,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即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心理矫正。
2008年,在王学啟建议下,天穆镇投入12000元建立了心理矫正室。室内电脑、沙发、会谈椅、留言板等必备设施一应俱全,还聘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和专业学生,他们作为志愿者与矫正对象一对一进行座谈交流。
温馨的环境、科学的辅导使矫正对象更好地敞开心扉,一批又一批矫正对象,在这里走出心理阴影。
数据显示,自天穆镇2004年作为天津社区矫正试点以来,相继接收175名社区矫正人员中已有125名成功解除矫正,无一重新犯罪。
天津市司法局局长祖文光: 社区矫正工作将成为“司改”一个重要成果
“既是一个亲历者,又是一个参与者。”
说起十年的社区矫正工作,天津市司法局局长祖文光娓娓而谈。
2002年,他到天津市监狱局任职副政委,一年后,天津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社区矫正试点省市。作为监狱局领导,他积极支持这项新的工作任务,直到他担任市司法局局长,社区矫正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8年8月,天津市司法局所属的司法警官学校整建制转变为天津市社区矫正中心,祖文光亲自给这些过去是老师,现在要成为社区矫正干警的同志讲课。
当年听课的同志还清楚记得,祖局长鼓励他们,社区矫正事业是一项阳光工作。那堂课上,祖文光从社会管理创新、司法体制改革、刑罚宽严相济政策等方面阐述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让大家看到这项工作的发展前途,并对工作充满信心。
今年6月,司法部在天津召开全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会议。有的省市司法厅(局)领导要向天津取经,祖文光谦虚地这样介绍,天津司法行政的基层基础大发展,就是借了社区矫正这块牌子,乘了这个东风。
有一个数字可以说明问题,天津虽然只有240个司法所,但为了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今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颁布后,天津市司法局一次性就筹措近千万元专项资金,加强区县司法局和司法所的硬件设施建设,配备执法装备,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可能是当过监狱局长的缘故,祖文光特别强调,对社区矫正这一非监禁刑执法活动要“依法规范”。他说,针对不同矫正类别,要分别制定衔接工作方案,增强管理的准确性;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类型特点,确定管控等级,区别落实管控措施,增强管理的目的性,他要求区县司法局像各监狱那样建立动态分析制度,每月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进行排摸汇总;针对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行为表现,开展定期考核,完善奖惩评议机制,探索日常考核与司法奖惩的有效衔接,增强管理的效率性。
在几次区县司法局长的会议上,祖文光结合社区矫正的工作性质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要求,提出一个观点: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区县司法局就是一线作战单位,要去机关化。同时,要像监狱加强监区警力一样,把工作人员向司法所流动。
在他的倡导下,天津市各区县司法局都成立了社区矫正管理中心,司法所消除了一人所的状况。
祖文光说,我国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试行到全面实施只有10年时间,立法不成熟,工作机制、保障措施还有不完备的地方,但社区矫正事业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从社区矫正试点,祖文光跟着一路走来,“再过10年,社区矫正工作必定会有更大发展。它将成为司法体制改革一个重要成果,将成为我们政法工作一项更重要内容。作为见证者也是开拓者,我愿和司法行政系统的同志们一同努力。”祖文光坚定而自豪地说。
社区矫正工作回顾
社区矫正试点不断扩大
2003年,社区矫正工作在北京、江苏等6个省市开始试点。2005年,试点扩大到18个省(区、市),另有吉林等9个省(区)在各省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开展了试点
明确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总结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2007年4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社区矫正,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5月,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汇报会提出,监狱体制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进行总结
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工作
200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工作”
部署在全国范围内试行
200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部署社区矫正在全国范围内的试行工作
社区矫正覆盖全国65%乡镇
截至2010年12月底,社区矫正工作已覆盖全国65%的乡镇(街道);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海南等12个省(区、市)已经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工作覆盖所有乡镇(街道)
社区矫正被写入刑法
2011年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首次出现在国家的基本刑事法律中,由此确定了一项新的刑罚执行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012年3月1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实施办法的出台,是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以上资料来自司法部网站余飞整理
上图为江苏南通,工作人员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音乐治疗。许丛军/CFP
(记者 王斗斗)
·广东累计社区矫正人员3.5万重新犯罪率控制仅千分之一
·海南:创新社会管理 规范社区矫正
·海南省首个社区矫正宣告室正式启用
·安徽把信息化应用与社区矫正规范执法紧密结合
·广东:在册社区矫正人员超2万
·司法行政机关全力做好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全力做好社区矫正安全稳定工作
·湖南出台规章制度13项社区矫正人员连3年无重新犯罪
·贵州务川社区矫正实行派驻检察官制度
·我国社区矫正累计接收105.4万人重新犯罪率0.2%
·湖南沅陵法院社区矫正:用心架一座温暖心灵的桥
·湖南省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连续三年保持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