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博客

田成有:大国崛起中的法治道路

2012-10-15 16:04:3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从17岁考入云南大学法律系算起,作为一名法律人,至今已有30个年头。30年,那些指间流逝的青葱岁月,那些和法律相伴的日日夜夜,总让我不禁想起法律人的使命。那就是:崛起中的法治道路,到底该怎样前行?

    我心中饱含情感的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10年:积极应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总量实现历史跨越。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满怀欣喜回顾成绩的同时,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国家,必须继续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法律必须在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

    夜阑卧读史书,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没有民主法治的传统,法治最早的源头是在西方。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直思考学习西方的法律,并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由此,中国的法治之路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西方的、外国的法律文化、法治观念和司法制度的深刻影响。

    法律传统的虚无和法制建设的落后,使很多人有一种西化的情结和向往,喜欢或习惯以西方法学的法律思想、思维逻辑、庭审模式来比较或论述中国的法律问题,并以此来评说中国司法的弊端及司法改革的方向。

    钱穆老先生曾说:“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这很有道理。我认同这样的说法,我在高校执教十多载,后又在法院近8年,理论和实践让我得出结论:过分强调西方法治的优点,对其弊端注意不够或者视而不见,以膜拜的态度来仰视西方法律,以批判的、自卑的心态来对待本国法制建设实践,这样的心态搞不好法治,这样的做法也搞不好法治。

    在我工作的云南,很多法官都是大学毕业返回家乡,比如“时代先锋”龙进品,他扎根基层20年,将法律的严肃和对民众的感情结合起来,“为老百姓撑起一把伞”,这就是中国法律和法治的走向,当你目送这些来自大山深处,浑身散发出泥土清香的法官,看到他们站在民众中间,解疑释惑,你就会觉得,中国的法治,就肩负在这些将法律化作民间俗语的法官身上,就坚实地扎根在脚下这片深厚的土地之中。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过30多年的立法进程,特别是经过最近10年的努力,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理想的法治秩序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法律权威也没有完全树立。当前,中国的法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会。法律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立国理想,构筑起一个国家的治国大厦。我和我的法律同仁们都有着这样一种感受:选择一条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立足于本土资源进行制度移植的创新型道路,既要体现现代司法制度本身的发展规律,又要强调该制度与中国本土资源环境的深度契合。就像我们大地上美丽的鲜花,它带着泥土的朴实生长,也不拒绝露珠的滋润,它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璀璨着每一颗美丽的心。

    我们的法治梦想,是实践,是探索,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我们心空中闪耀的星辰。在高山大江,在边远村寨,在每一颗渴求公平公正的人心中,我们读懂了: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法治必须回答的是中国的道路问题。崛起中的大国法治,必须是尊重中国之国情,让法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

    法治梦想照进现实,司法实践滋养梦想。在我小小的心中,有着一个强盛的祖国;在我们大大的梦想里,生长着一个法治的祖国!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