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红荔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曾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等称号,并荣立个人一等功。
九年来,詹红荔共审结涉及未成年人刑事案件500余件1400多人,无一重审、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在她的帮助下,将近400名失足少年重返校园或者找到理想工作。
“法槌落下,伴随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少年审判工作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要教育帮助那些犯错的孩子真诚悔过,重回社会。受惊的孩子总是封闭起自己的心,如果端起一副法官的架子,不可能真正打开他们的心结。”詹红荔说。
曾经,有一个还在缓刑期的少年把手伸到了詹红荔的皮包里。她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关切地询问这名少年是否遇到了困难,是否需要钱。接下来,詹红荔还耐心地帮助这名少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这名少年叫小严(化名)。
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的一天,詹红荔接到小严和另一名“新生少年”小林(化名)打来的电话。他们说想和朋友通过上街义唱、义卖的方式募捐,为灾区人民献爱心。不久,赈灾义演在南平激情广场举行,20余名小伙子集结在广场中央的红旗下,用自编自导的节目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群众。那次活动,他们一共募集到7万多元。
詹红荔常说:“案结只是逗号,事了也仅仅是分号,人和才是完美的句号。少年法庭不仅仅是判案,更重要的是挽救每一个失足少年,挽救他们背后的家庭,最大限度地化解仇恨、化解矛盾,增加社会的和谐。”
不满足于坐堂办案,将法庭审理工作延伸到庭前对未成年被告人的调查、谈心、关爱,庭后疏导、帮扶、照顾是詹红荔少年审判工作的特色,这种“功夫在庭外”的实践让司法有了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