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气 因为时刻记住“亲百姓者,百姓亲”
作为在安徽省全省推广的典范,“两代表一委员”的“镜湖经验”目前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市县城区“开花”。“镜湖经验”是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其他地方行得通吗?
镜湖区委的领导坚定地告诉记者:“镜湖经验”不存在地域限制,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只要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了,这个经验在哪里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明兴长街喧闹十里”,这个传承了2500年历史、有着厚重的江南传统商业文化底蕴的城区,开始探索从解决百姓群众最现实问题中,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底气,找到了自己在百姓心目中存在的价值。镜湖区委书记卢仓报曾感慨,政府在执政中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待改进的方面,“老百姓是看得最清楚的,因为他们切身体会。”因此,社会管理也将调解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助推器,在调解过程中提升政府工作专业性和服务性。
与卢仓报聊社会管理工作,你能感到一股深厚的底气,这股底气来自于他对基层工作亲力亲为的熟知、来自于他对管理工作高瞻远瞩的全局部署。在与他的交谈中,出现最多的词就是“老百姓”。长期沉浸于社会管理工作的卢仓报已经下意识地将老百姓三个字刻在日常生活里:亲百姓者,百姓亲。
代表委员们也认识到,要切实为百姓服好务,做好调解工作,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是自己的底气。过去,由于自身知识面不足造成调解工作吃力,对政策不熟悉导致在调处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镜湖区委下一步计划将定期对代表委员们进行知识培训,以便更有针对性的为群众解决困难、服务群众。
要加强社会管理,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做好工作的底气。让镜湖区委员会工作人员非常欣慰的是,“两代表一委员”的“镜湖经验”这两年不仅给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带来了变革,也为镜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助推力量。随着工作的深入,政府的决策更切实群众需求、政府服务群众的能力逐步提高,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得以拓宽,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和谐力量也获得壮大。就是这样,“两代表一委员”调解机制通过整合基层的资源和力量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初步构建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这么一串沉甸甸的数字:两年来,镜湖区“两代表一委员”调解工作室累计接待群众3800多人次,调处矛盾纠纷1346起,举行听证条件会307场次,成功化解纷争285起。与之相应的是,镜湖区形成了新型的现代商贸发展模式,新商圈迅速成规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重已经提升到80%以上,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35%。
“社会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管理,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镜湖区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对社会管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