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党报视点

吉林日报: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领民生发展

2012-10-12 15:52:4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朱琳 王殿生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极大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也在增强,对加快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一论断,深刻阐释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也表明党和政府抓好民生发展的决心。

    民生问题既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民生问题在实践上的解决往往又有赖于人们在理论上的思考和回答。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以不断地追求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的。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领导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重任,不论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都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社会现实,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不断用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引领民生事业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以富民为核心的邓小平理论和以发展、公正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吉林省作为我国的一个欠发达省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民生问题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吉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不仅紧扣民生主题并且突出社会公正,将深入实施富民工程作为推进吉林省民生的重点,围绕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进行全面落实,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最新理论成果的应用与实践。

    实践马克思“生产生活”的民生思想,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马克思主义以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科学说明了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即经济与民生)相一致,目的在于改善民生。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要真正做到促进民富、确保民安,最根本的途径和办法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给解决民生问题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就全省来看,民生问题的侧重点在于基本民生保障和发展性民生保障上。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吉林省在“十一五”期间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重点体现在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方面,包括:满足城乡居民的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最低收入保障;最低住房的保障;基本医疗条件的保障等方面,重点解决的方式是农民基本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的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就业保障,以及贫困人群社会救助的保障。发展性民生保障系统是指在基本民生保障的基础上,解决民生发展条件的不足问题,包括生产资料、教育投入、大病治疗、提供和增加劳动就业岗位等方面的民生保障问题。主要从解决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民生发展条件上的不足入手,吉林省政府采取创新性的管理手段和措施,使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学有所教”取得成效,农民家庭教育负担明显减轻;“劳有所得”增速加快,推动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病有所医”得到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省农村;“住有所居”得到改善,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面积和质量变化显著。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中,吉林省政府继续以务实的精神,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切实满足老百姓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需求,加大投入和改善力度,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实践马克思“人本主义”民生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马克思认为,人是持续不断地生产与再生产满足生命需要的“现实的个人”,人是生活的主人,是历史和生活的真正创造者,关切民生就要以劳动人民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我们党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提出来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上至中央、下至基层的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价值理性。关注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首要问题,因为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近几年来,吉林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从本省实际情况着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着力解决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生活困难群体,特别是广大农民所面临的各种实际生活问题,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认真贯彻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将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小事”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几年来,我省在棚户区改造、完善就业保险体制以及解决农村饮用水问题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充分体现了省政府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决心。特别是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全省“暖房子”工程进一步将百姓冷暖纳入到政府的民生计划中,加大措施,合力攻坚。早在2009年末,刚刚到任的省委书记孙政才同志就多次召开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并深入百姓家中了解情况。在广泛调查反复论证基础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全省九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启动“暖房子”工程,提出“要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住有所居、住的温暖”。“暖房子”工程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看得见、摸得着。实施以来社会关注度高、百姓参与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同时,“暖房子”工程的实施,也锻炼了干部队伍,强化了广大干部为百姓服务的意识,增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升了政府形象,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实践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民生思想,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民生思想的发展正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化、现实化。民生的最高发展层次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和现实环境,用战略性眼光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提出在当前要全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四个建设”,指出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四个建设”既是一个伟大的理论战略方针,又是当前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运动,是向马克思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一次新的长征。

    吉林省在全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吉林省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大众认同,具体来讲就是将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纳入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构建过程、机关和事业单位建设,不断提高大家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几年来,吉林省在坚持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省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