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南泥湾,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又那么遥远,它远远地向我走来,轻轻地向我呼唤。南泥湾,不仅是儿时唱过的一首抒情歌曲,在中国历史上,它是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是人们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同时也是军垦事业的发祥地。
南泥湾坐落在延安城南45公里处,1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地广人稀,荒凉贫瘠。就是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响起了震撼世界的惊雷,记录了中国革命光辉战斗的史迹。当年,王震旅长的359旅就在这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自给自足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日根据地实施了经济封锁,加之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和非生产人员的增加,使边区财政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为扭转这一局面,党中央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军民生产大运动随之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朱德总司令亲自到南泥湾实地勘察,并决定八路军第120师359旅进驻南泥湾,进行屯田生产。
1941年春,王震率领359旅浩浩荡荡开进了荒无人烟但适于开垦的南泥湾。在缺乏生产资金和劳动工具的条件下,将士们披荆斩棘、风餐露宿,自力更生,挖窑洞,建校舍,做纺车,纺线织布,开荒种地,战胜了重重困难。经过几年战天斗地,硬是靠双手将昔日乱石丛生、荒草遍野的“烂泥湾”,建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也同时创造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南泥湾精神的宣传推广,极大地激发了抗日军民的生产热情,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业繁荣的可喜景象,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来到南泥湾,向359旅的英雄们献上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挑花篮》,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从此脍炙人口的民歌《南泥湾》诞生了。
今天的南泥湾,是以革命纪念地为主,融参观旅游、经济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文化重镇。蟠龙川、九龙泉和南阳府川三条大川,如一道道鬼斧神工的曲线,交错延伸,构成了“丫”字形自然美景。三川交汇处叫阳湾,是南泥湾的中心。漫步在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住过的旧居,以及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等革命遗址,参观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馆里陈列的历史文献、图片和劳动工具,不由令人心潮澎湃,眼前恍若浮现出当年大生产运动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岁月远去,精神永存。透过这一处历史胜迹,延安精神将深深地烙在每一位朝拜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