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建
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小区住着6000多名居民,这里有一位神奇的“村长”:一句话就劝下在医院门口准备浇汽油的人;一名“五进宫”的汉子听了他的话成功戒毒;将原本黄赌毒蔓延的“重灾区”改变成全国青年文明社区、市安全小区……他就是55岁的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
“我不去,谁去”
杨兆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20世纪80年代进了上棉二厂工作,在厂里入党。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他成了下岗工人,自己摆过小摊、打过短工,甚至做过苦力。后来,他参加上海团市委组织的“社区管理培训班”,由此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居委会干部。
建成于1999年的紫藤苑小区,位于普陀区西北角,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安置上海“两湾一宅”棚户区改造居民的动迁小区。小区居民中困难群体相对集中、治安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建成初期,小区环境脏乱、案件多发,小区周边的两条马路被戏称为“拉斯维加斯”和“阿姆斯特丹”,对此群众意见很大。
要改变小区的面貌,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班子,而且要由一个党性强、作风正、会管理、能担当的人来当班长。谁才能胜任?上级研究了多次,选来选去,都觉得杨兆顺最合适。
1999年9月,上级领导安排杨兆顺到紫藤苑担任党总支书记。杨兆顺颇感为难,因为紫藤苑的情况他是清楚的,要管理好这么一个底子薄、基础差的小区谈何容易!
上级领导对杨兆顺说:“之所以派你去,是因为那里的居民在动迁前和你居住在一起,你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他们也信任你,你不去谁去?”杨兆顺顿悟:“是啊!我也是从‘两湾一宅’动迁来的,我和这些居民原先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现在到了新的环境,我有责任和他们一起建设新家园,我不去,谁去!”
“要管,更要帮”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杨兆顺还是被即将接手的小区“家底”震住了:2839户家庭、5473名居民中,外来流动人员833人,单亲家庭337户,下岗待岗失业人员1174人,受过刑事处分的403人,吸毒的31人,精神病患者48人……“在上海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小区啊!”杨兆顺更加明白了组织上派他担当此任的深层含义:“他们是我的工作对象,也是我的叔伯、兄弟和姊妹——要管,更要帮。”
杨兆顺走马上任后,从加强小区党建工作入手,以开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为载体,将小区党组织打造成社区管理中的中流砥柱。他提出了“负重前进、争创一流”的口号,并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了“党徽在社区闪光”、“党旗下我们永远年轻”、“党旗在楼组飘扬”、“党和群众心连心”、“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党培育我们成长”、“党指引我们前进”等系列活动,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创建平安小区的过程中,杨兆顺带领居委会干部和社区民警排查矛盾,以楼组为单位建立信息员队伍,及时把握矛盾纠纷,提高调处成效;他组织实行实有人口管理,由小区民警带头,将小区人口的各种信息输入自行设计的电脑软件中,只要点击搜索就可以迅速找到人口、房屋、车辆等信息;他实施重点人员帮教,对每一名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分析、评估和管理,既加强教育又帮困解难。
杨兆顺还在小区内建立了三支队伍:一是党员队伍,要求234名党员做到“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护好自家楼”;二是综治站队伍,充分发挥民警维护小区平安的主导作用,落实职责,包干到人;三是平安志愿者队伍,动员保安、居民以及小区内的业主做平安志愿者,参与小区的信息提供、建设管理、劝阻违法不文明行为,形成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平安网络。
在广大社区党员的带领下,居民们都自觉地维护小区的稳定和秩序,彻底改变了混乱局面,紫藤苑小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级平安小区、文明小区。
“给他们有尊严的生活”
面对小区里为数不少的刑满释放人员,杨兆顺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总结:“给他们有尊严的生活。”
对此,小区治安队队长夏贤明最有发言权。
夏贤明从16岁起因偷窃、赌博5次入狱,30年里断断续续坐了13年牢。1999年,刑满释放的夏贤明搬到了紫藤苑,一次晚上喝醉了酒,从一家小店店主那里半借半抢了一辆摩托车,结果骑车撞上了卡车,醒来后他看到的第一个人是杨兆顺。
帮助夏贤明走上正轨成了杨兆顺的心愿。2002年,由于毒瘾发作,夏贤明准备把自己唯一的财产——1套动迁房以低价7万元卖掉。杨兆顺得知消息,二话不说帮他退了订金要回房子。为了防止他犯毒瘾,杨兆顺索性住进他家,为他洗衣做饭,同吃同住,不让他碰毒品。夏贤明毒瘾发作,杨兆顺把他捆在椅子上。夏贤明大小便失禁,杨兆顺替他洗裤子,硬是帮他戒掉了毒瘾。
“没个像样的工作,他就不能像样地生活。”杨兆顺还帮夏贤明争来了一身“保安服”。如今,夏贤明当上了小区治安队队长,管理小区车辆停放、垃圾堆放处理、夜间治安管理等格外带劲。今年初,小区里一户人家着火,闻讯赶到的夏贤明冲在最前面,眉毛都被烧掉了。
杨兆顺把小区所有人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他们也没有让这位“兄弟”失望。截至目前,400多名受过刑事处罚的人中只有两人再次犯罪,20多名曾经的“浪子”回到了生活正轨,成为志愿者中的骨干,有两人还被评为桃浦镇的“德治标兵”。
本报上海9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