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安’,真的感谢你,你四处奔跑帮我申请低保,我今后的生活就有依靠了。”8月14日,孤寡老人葛大爷见到即将退休的民警蔡伯新时很激动。
蔡伯新是南通7000多名下乡进村的民警中的一员。2011年7月,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7000多名民警分成数百支小分队,轮流走进农村、社区短期“插队”,与群众同吃住、同劳动。2011年,南通公安机关实现政风行风评议全市第一,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全市第一,公安工作满意度和公众安全感综合指数全省第一。
机关民警包村居:
全市民警与1911个行政村居挂钩,学习群众工作本领
从2004年起,南通市公安局每年都安排一些活动,让民警学习群众工作本领、增进警民关系。“但事实上仍有部分民警跟群众感情不深,发生问题时不能第一时间站在群众立场思考。”南通市公安局局长秦剑平坦言。
为了让民警能够而且愿意与群众朝夕相处,实现警民关系新的飞跃,南通市公安局党委推出了 “7000民警进村居”活动。
通过顶层科学设计,形成了市局领导“定向走访”、机关民警“包村走访”、基层民警“就近走访”的格局,达到了全警参与的目的,全市1911个行政村居全部建立了“一对一”或“二对一”的“机关民警包村居”挂钩制度。活动在保留传统的走访、座谈等方式的基础上,把到基层农村和社区群众家中体验生活作为 “硬性任务”,要求每名民警驻点入户调研,局领导蹲点时间累计不少于10天,“带着铺盖下去,吃住睡都在农户。”作为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秦剑平带头践行活动规则。一年多来,他多次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所挂钩的如皋市皋南镇安定村乡间小道,在没有任何预先安排的情况下,直接下地与农民一起锄草,走进企业与工人聊天,和乡亲们一起吃饭、拉家常。
“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是一个方式,目的是为了督促民警学会用群众接受的语言跟群众交谈,用大众化的方式跟群众相处,拉近距离,倾听心声,了解需求。”秦剑平解释。
这种方式确实让民警从群众口中了解到许多以前根本了解不到的东西。刑警支队政委胡文瑞在农户张大爷家住了一宿,那一夜两人一直聊到次日凌晨,胡文瑞在交谈中掌握了一些看似都是鸡毛蒜皮、而事实上却存在治安隐患的情况。一对年过8旬的夫妇与市局机关民警叶锋交谈后,主动规劝儿子从外省返回投案自首。海门市公安局治安大队副大队长刘宴林和老乡拉家常时了解到有人用“黑心棉”生产毛毯,之后根据线索查获“黑心棉”毛毯1万余条。
思想清淤:
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进村居’并不只是去转转,在老乡家住上一天就交差了,而是要与老乡做长久朋友,把群众当‘老亲戚’,常走动,常联系。”南通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陆玲玲说。
南通市公安局在此项活动设计时,注重长效机制建设。他们重点将市、县两级公安局的2018名机关民警,按单位、部门划分成千余走访小组,对所有行政村居实现了 “机关民警包村居”挂钩制度,这样既保证了在走访范围上的全覆盖,又明确了走访民警各自的责任。
“‘进村居’活动中给思想清了淤,民警应该时刻牢记执法为民,从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港闸分局民警殷杰颇有体会。
崇川分局民警在走访中了解到不少空巢老人生活艰难,他们自发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为老人安装“报警求助一键通”系统,当好辖区孤寡老人的“钟点工”。他们的做法在全市引起共鸣——关爱空巢老人、关注农民工子弟、关心福利院孤儿等5支公安志愿服务队随即诞生,对3537名孤寡、独居、空巢等“三类老人”,全部落实民警日常巡视制度;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开展共同帮扶;为伤残、智障等特困人员建立经常性帮扶渠道。
海安县民警开展了为百岁老人免费办理二代身份证活动,58位百岁老人在家中就领到了身份证;如皋市民警组织开展“为无户口‘外来妹’送温暖”活动,为全市189名无户口“外来妹”办理落户手续;通州区民警帮助村民联系修建或改造村(区)道路9公里、桥梁2座、泵站2个、防渗渠250米;交巡警部门在临近国省道和高速公路口的农村路段增设了120处交通警示标志、限高门、减速板等交通安全设施。
研发群众工作平台:
确保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海安县城东镇界墩村被一条铁路隔成东西两片,姚池路是连接东西的主要通道。出入境管理支队政委陈群在“进村居”期间,10多名村民反映姚池路铁路涵洞每到雨季就积水,车辆、行人无法通行,导致村民到自家田里劳作、走亲戚串门都需要绕很远的路。陈群将这一情况登记后录入“公安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线索在信息系统中自动流转,当地派出所立即展开调查并形成报告上报政府。一个月后,镇政府对涵洞进行排水工程改造,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7000民警进村居”活动中,治安状况、社会矛盾、特困群体、群众意见等,全部是民警收集信息的范围。每一位 “进村居”民警都要随身携带数份“走访信息登记表”,填写完毕后及时录入“公安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目前,在自主研发的南通公安群众工作信息系统中,民警录入走访信息已达1.2万余条,所有信息在系统内自动实现融合、流转。“包村居民警征求的意见建议、问题的办理及进展等情况都要及时录入系统。特别是民警每天走访排查的农村界址矛盾、邻里纠纷、企业劳资纠纷等各类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录入信息系统,然后再进行科学分类,‘谁家孩子谁抱走’,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公安机关能够解决的问题,责任到人;公安机关无法解决的,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南通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滕进说。
2010年开始,沿海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南通市大范围拆迁紧随而至。为避免因户头问题引发拆迁矛盾,南通市公安局调查群众实际情况后,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户口办理过程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最大程度解决了潜在的矛盾问题。
今年以来,在“7000民警进村居”活动中,民警及时感知、介入、化解矛盾3126起,积极预防民转刑案件56起,列入清理范围的11起信访积案停访息诉率达100%。
民意主导警务:
公安工作为群众需求度身定做
普通市民一句“牢骚”话,使公安机关重新规范一项警务流程,这事发生在“7000民警进村居”活动中。
2012年1月16日,家住南通市光明新村19幢的吴女士向走访民警反映,她女儿办的二代证,一个半月了还没拿到。治安支队抽样调查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1月19日,市公安局发出《关于缩短居民身份证平均发证周期的通知》,对群众办理二代证从受理、审核到发放7个流程环节都重新作出了硬性时限规定。这距吴女士反映情况才3天。
人民群众痛恨什么,警方就要严厉打击什么。2011年5月17日,南通市公安局开展集中打击食品、药品等消费品领域犯罪专项行动。3个月后,公安部在全国部署开展 “打四黑除四害”行动。而这3个月里,南通警方已对全市15987家涉及食品安全的企业市场进行了摸排调查,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58名,破获各类案件1095起。今年以来,南通公安又积极开展“破小案、保民生”、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打击盗窃家禽家畜违法犯罪等专项行动,破获案件2518起,打掉犯罪团伙386个,挽回群众损失1.2亿元。
同样,根据“进村居”活动汇集的群众意见,南通市公安局开展“城中村”治安乱点整治,对梳理出的10个治安复杂地区挂牌督战,使之面貌一新;组建便衣行动大队,坚持深度经营、实时监控,以铁的决心对黑恶势力犯罪下重手、出狠招;开展“净网风暴”行动,守护校园平安行动,整治校车安全行动,打击电信诈骗行动等。
南通公安还制定了7个警种部门的服务承诺、建立了“警情回访”和“服务回访”制度,以群众的需求倒逼窗口民警改进提升服务质量。
一年多来,民警走遍了全市1911个行政村(社区),走访群众25万余人次、中小微企业5760个,排查化解社会矛盾3126起,排摸整治治安隐患1382处,征集群众意见建议500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各类困难3870余件。(记者 朱 琨 赵家新 通讯员 吴海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