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左膀右臂”成为名符其实的CEO
据顾群丰介绍,到太仓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来的这些“组织”里,除了已经有4000多个会员的义工联之外,其余的大多还需要“培育”和“孵化”,中心里专门设立了三个功能区,孵化培育区便是其中之一。而政府在“培育孵化”社会组织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义工不要自己贴钱;社工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据了解,目前太仓登记有300多家社会组织,备案600多家,总数达千家,每年还在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太仓市的社会组织服务工作只是苏州市创新社会管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惠民便民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苏州市,“遍地开花”的社会组织已成为各级政府强健有力的“左膀右臂”。
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燕颜向《小康》记者介绍到,近年来,苏州各级党政领导把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作为现阶段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抓手,将“健康的社会组织发展体系”列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六大工作体系之一,社会组织培育工作获得了较快发展,到今年6月底,苏州市社会组织总数达到11157家,其中登记数3998家,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7159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1.6%;万人拥有社会组织6.4家。而苏州未来的目标是: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社会组织登记数倍增,万人(户籍)拥有等级的社会组织数10家以上,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数达到每个城市社区10个、农村社区5个。
初具规模、基础坚实的“左膀右臂”如何做到实力与能力的再次提升?
“在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的机制体制方面,我们有个‘社会组织CEO能力提升双百工程’,目前已顺利实施,目的就是要培育社会组织的负责人,通过提高他们的能力来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陈燕颜告诉记者。
陈燕颜提到的这个项目,刘伟华便亲身体验过,“我的理论知识比较匮乏,一直以来都是依靠活动中积累的实践经验来进行组织建设,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比较专业的理论知识,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再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实际操作经验,感觉最大的提升在于完善项目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和建设。”
自我管理不让“大事”出社区
除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和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作用之外,社区的自治作用同样不容忽视。
“管理老百姓要公正公平,公正公平才敢公开,你不公正不公平,便不敢公开。”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委员会书记高兴元一提起“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便底气十足,“我们村是实名制全部公开,没什么隐瞒的!我一年拿26万,是公开的;我们的干部拿十几万也是要公开的。拿了这么多,如果不做事,是要被老百姓骂的。我们一年两次评议,6月底党员会议、代表会议,进行村干部评议,到年底奖金公开,有一个‘叉’就要被扣掉3000元,但每次最多也就一两个人会出现失误,说明工作还是被大家认可的。”
工作被肯定的背后,是村级经济的不断发展。
灵峰村的村级可支配收入从360万元增加到481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倍多;村民人均纯收入从6396元提高到20000元,平均每年增收接近1500元。
实现这样的跨越,灵峰村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2003年,只有960多人的灵峰村合并谈埂、庄浜、凡店、姚浜4个村,组成了6100多人的新行政村,在苏州城区最北端拉开了新农村建设的大幕。
“并村以后需要个磨合期,而我们一下子就出台了‘六个统一’,资产统一管理、建设统一规划、资金统一使用、收费统一标准、福利统一享受、土地统一调整。”高兴元回忆说,“我们从2003年3月开始考虑发展规划,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出来之后,3月份灵峰村就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优化交通,打造工业集中区;集约用地,挖掘内部资源;做强农业,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
灵峰村还投资9500万元建成了灵峰村社区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乐寿中心、商贸中心、管理中心五个功能区域。其中社区管理中心是一站式服务大厅,内设计生、民政、社会保障、便民服务等八个窗口。《小康》记者赴灵峰村采访的当天,正赶上一位来自湖北的务工人员去服务大厅咨询孩子读书的问题,苏州市相城区太平街道办事处主任金爱民热情地为他做了解答。“基本上村民生活中有需求的小事都能够在这里解决,每天都有一个两委会当中的主要领导在服务大厅办公,这样就为村民们省去了到处找人的时间和麻烦。”金爱民说。
努力帮助村民们避开各种“麻烦”的同时,灵峰村也把各种大事小情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都交到了村民手中。
“灵峰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要由村民来决策、管理。”据高兴元介绍,灵峰村两委会全面推行以民主管理为主的“四民主、全公开”制度,做到了民主选举规范化、民主管理制度化、民主决策科学化、民主监督程序化,村务党务公开透明化,“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用好村支队伍,关键是村民组组长作用的发挥。对于村民组组长,我们有百分考核,先是自己评,然后组长们坐在一起互相评议,最后还要召开组内老百姓的座谈会,考核得分与补贴挂钩,这个压力来自于‘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因为小事都交给了组长处理,出现违章建筑,组长需要自己处理,如果拆掉了,我们就不扣他的分;如果处理不好,要交给村里来做,那就要被扣分了。”
“网格”里的风景和文化
“苏州目前的城乡一体化是最精彩的!”《小康》记者在苏州采访的第一天,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便对记者说,这样的“伏笔”在随后几天的采访中逐渐显现。
如果把苏州辖区划分为一个个的“网格”,那么每个“网格”里都有独具特色的风景和文化,即便是在乡村,也同样能够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已过花甲之年的丁大爷拿着崭新的“电脑培训合格证”,没想到自己还能赶时髦,学上网。在他身后,三四十个爷爷奶奶们正认真地坐在电脑前,向年轻的志愿者们学习如何上网。“我是第一批来学电脑的,经过了三天的学习后,一次就通过了考试,现在已经可以在家里上网了。”71岁的黄奶奶指着身边的一位老奶奶,向记者介绍到,“她今天是第一次来学,我们住在一起,她又不识字,所以我就陪她来了,正好也可以帮帮她。”
这样的场景并非出现在城市中的老年人学校,而是在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爱心互助街”的“电子信息阅览室”里发生的真实一幕。那里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有个目标,就是人人会电脑、家家有计算机、全村都用一卡通,“只要通过了村里的电脑考试,家里买电脑的钱,就由村里来买单了。我们的基础设施都是现代化的,现在又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不能跟不上信息化的脚步。”
走进永联村,便会看到一幅色彩绚丽的“现代版画作”:“金手指”雕塑、永联议事厅、水幕电影、喷泉广场、地下人行通道……“华夏第一钢村永联村,于1970年由长江边近700亩芦苇滩围垦成陆建村,曾是张家港市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经济最落后的村。30多年前永联还是苏州地区版图上找不到的一个贫困小村,而现在却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村。”听着当地人的介绍,记者心生赞叹。
永联村还自筹资金几千万元兴建了永联文化活动中心,剧场舞台宽18米、深18米,拥有直径6米和2米同心圆式的旋转升降舞台和可拆卸式乐池,并配有幕景和多媒体同步播放设施。中心内可一次性同时容纳1300多人,刘兰芳、姜昆、黄宏、尚长荣等明星大腕均在此登台献艺过,村民全部可以免费观看。
“我们的文化设施是非常到位的,张家港市实施的是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据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家港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朱兴华介绍,去年,张家港市率先在全国提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并推进实施。张家港在市、镇(区)、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把村(社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再分割成更细化的网格,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全市所有人口都成为服务对象,“以剧院里的文化特色为纽带,划分成一千个网格,每个网格里面设有一个文化指导员,具体地进行服务。每个文化指导员每季度都要公布我们的文化指南。并且每年出一次文化地图。每个居民都知道我这个月可以参加哪些文化活动。”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从张家港一个个“网格”里看到的风景和文化,正是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基础、持久动力和重要内容。
9月6日,江苏省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推进落实会在南京召开,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分别对江苏省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做出重要批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要任务。要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项重点工作力争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会上传出的好消息是:在中央综治委组织的2011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考核中,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一。
·苏州高新区为社区服刑人员上情绪管理课
·苏州:轻微刑案刑事和解工作见实效
·苏州刑事和解试点已办理208起轻微案件
·苏州举办法治文化节开展十大活动
·江苏苏州模拟庭审辩论 提高检察人员实战能力
·苏州尝试把基层权力关进民意的笼子
·苏州尝试把基层权力关进民意的笼子
·苏州吴江:派出所用上先进的押送车
·苏州城管家政式“柔性执法”理念促执法方式嬗变
·江苏苏州沧浪设社区检务驿站
·苏州城管推行家政式柔性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