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各地经验

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推进“三改一化”创新社区管理调查

2012-10-10 16:47:32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天津日报 

    随着“三改一化”的深入推进,津郊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低矮破旧的平房,举家迁入现代化的新市镇。从平房到楼房、农村到社区、村民到居民,居住形态的变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何实现对新型社区的科学管理?如何为居民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被诸多媒体称为“中国新赶考”的社会管理创新被前所未有地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列入本市第二批宅基地换房试点的西青区张家窝镇正在进行着一些有益的尝试,他们打破原有村居的旧模式,试图为社区管理注入一些新理念。

    新理念新方法

    破解农村难题

    农历8月13。一大早匆匆忙忙吃完早点,西青区张家窝镇京福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娜就热火朝天地忙开了。这一天,她要和她的同事一起组织一个大PARTY,与社区里的10多支文艺队伍一起为广大居民献上一台中秋文艺演出,此外,还要跟随镇领导及民政部门,对社区近10户困难户挨家挨户进行走访慰问。

    “忙完了差不多天就黑了。”一群正为《开门红》集体舞蹈热身的大妈们看到记者前来采访,主动向记者介绍,“在村里住了一辈子,大事小情都找村委会,搬进新楼房以后,居委会成了大伙的‘管家’,忙里忙外的都是她们,不仅更方便了,还增加了以前从来没有享受过的服务,真是哪儿有需求,哪里就有他们。这些孩子可真不简单!”

    “孩子”是很多居民对她们的习惯称呼。在这个小小的居委会里,7名工作人员,李娜、袁媛、王春花、宫琳琳、马睿、王琨、李丽,一水儿的“80后”,一水儿的女孩子,最大的28岁,最小的25岁,整个社区5300口人的闲事、杂事、难事全归她们管,计生、就业、社保、民政、综治、创建、文化团体等等十几项工作,让她们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不到3年,这帮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真的整出了名堂,她们所在的京福里社区连续获得了天津市文明社区、天津市魅力社区、天津市五星级居委会、天津市青少年零犯罪社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事务如此繁杂的社区工作,为什么交给一群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面对记者,张家窝镇党委负责同志的回答形象、直接:“在社会管理方面,京福里社区就是我们的一块‘实验田’。”几年来,张家窝不断将社区管理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人才引进,目的是来探索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破解之道。

    据了解,随着本市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张家窝镇作为本市第二批“宅基地换房”试点,2009年全面启动新市镇建设。农民陆续搬进了现代化的新楼房,但是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以京福里为例,作为该镇的四大社区之一,这个社区总共包括天辰里、地丰里、灵泉北里等7个小区,整个社区突破了5000人。原有村落被拆除,农民没有了土地,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不复存在,新型社区由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

    记者了解到,不少社区采取的形式是:保留原班村委会成员,在原有村级组织的基础上成立居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于村干部是“跨界”任职,村委会和居委会分工不清、职责不明,管来管去,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新型社区的社会管理有名无实,居民们虽然住上了新楼房,实质上距离真正的城市生活仍然有不小的距离。

    经过大量走访和调研,张家窝决定打破村居管理的旧模式。原有16个村的村委会并不进驻社区,由镇政府投资另外选址建设综合办公大楼,村委会的职责主要围绕集体经济展开。居委会的人员构成则全部起用新人,社区成立之初的首届居委会成员采用政府任命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方式,从第二届起,开始真正实现居民投票选举产生,引导社区逐渐实现居委会、邻里和居民小组为主体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网格化管理创新

    精细服务进社区

    京福里社区现有居委会支部成员就是首先由政府任命,运行一年后由广大居民再次选举产生的。

    2010年4月,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李娜,被调往京福里社区担任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在2011年社区换届选举中,她以94%的支持率再次当选,她的6位同事,也分别通过居民选举及公开招聘的形式进入居委会。

    见到李娜,她正在里里外外张罗着社区文艺演出的事儿,还有3个月就要升格做妈妈了,结婚、怀孕没请一天假。她告诉记者,京福里社区居委会全年无假日,一年中无论哪一天老百姓有事相求,都是有求必应,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三年的磨炼,对于烦琐的社区工作早已轻车熟路。

    “一开始就是赶鸭子上架,我们几个有学法律的、有学会计的、有学环境工程的,就是没学社区管理的。”李娜说,她们7个女孩子刚一亮相,别提多“悲催”了。居委会都管哪些事儿,几个人勉勉强强能说个大概;综合整治要对一些违法建筑进行拆除,还没来得及张嘴,就被对方叫成“小屁孩儿”;想和社区居民搞个联欢,弱女子们连桌子椅子都搬不动;居委会的灯泡、水管坏了,全都不会修;最让人头疼的是,7个人服务5000多口人,就是分身有术也忙不过来啊。

    眼前的现实不得不逼着她们想办法。她们忽然想起上小学时在白纸上写字,怎么写都是歪歪扭扭、乱七八糟,后来老师发给每人一个印有“田”字格的本子,把字写在格子里一下子就整齐了。何不把这5000口人都装进“田”字格里?李娜推出了“网格化”管理。把社区居民每200户或每700人划分为一个“网格”,居委会7个人每个人负责一个“网格”,任“格长”,每一个“网格”设立一个工作小组,工作组成员除了“格长”外,下设片长、楼栋长、楼门长,此外每一个网格还有若干社区志愿者、老党员协助工作。

    这一改,5000人的社区好像一下子变小了,7个网格、7个片、77个楼栋、125个楼门,网格化的管理实现了社区服务全面覆盖、无缝衔接,全区域、全天候、立体化、精细化的格局使服务重心下沉、触角延伸,形成了条块力量到“格”、服务管理进“网”。这样一来,李娜她们7个人像是长出了三头六臂,整个社区的民情全都了然于胸。谁家是空巢老人、谁家的房子在出租、哪个楼门有新增居民、孤老残弱都住在哪都样样门清;对于家庭出现了新困难、邻里发生了小矛盾、社区里的突发事件、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矛头倾向、意见建议全能够迅速解决。

    宫琳琳是通过大学生公益岗的招聘来到京福里社区居委会当社工的,进社区走访巡查是她的一项日常工作,有一次在与片长、楼栋长、楼门长“扫楼”时,她发现了张国府大爷。张大爷是位老党员,老伴瘫痪在床20多年,儿女又不在身边,生活很困难。“得帮帮他们啊!不然真遇到事儿,老两口找谁去?”从那以后,宫琳琳三天两头就到张大爷家看看,帮着买点油盐酱醋,交个电话费,打扫一下家里卫生。现在,张大爷已经成了居委会班子的重点帮扶对象,7个人轮流照顾。张大爷逢人便说:“真没想到这么大个社区,还有人关注到我。上岁数了,儿女又不在身边,很多事要不是居委会帮忙,我真不知道找谁去,现在天天有人嘘寒问暖的,心里很踏实!”

    推进农民素质上楼

    促进农民换脑进城

    随着“三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京福里社区的居民绝大部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另外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住进了楼房的居民在村居时代形成的农民意识和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居民们虽然已“洗脚上田”,但仍未“换脑进城”。李娜带领的“娘子军”时刻都在想办法解决这样的难题。

    种菜的、养鸡的、毁绿的、乱倒垃圾的……李娜发现,刚搬进社区的居民,在生活习惯、消费理念、精神状态等诸多方面都不适应。

    李娜和同事们想了很多点子,她们通过开辟宣传栏,与业主搞活动,一点点地把社区的理念灌输给大家,把一些新事物带进社区,一步步推进居民素质“上楼”。

    2009年,张家窝镇政府在京福里社区建设了首家社区服务中心。总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劳动就业、邮政、计生、医疗、残疾人康复、文体娱乐、图书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居委会依托服务中心,力争让广大居民尽快与城市生活无缝对接。

    服务中心三楼是社区图书室。记者采访时,居民陈大爷正在给小孙女网购儿童读物。“我这两下子都是小王老师教的,以前觉得这玩意儿挺深奥,现在聊个天、冲个浪,小菜一碟!”

    小王老师叫王春花,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到京福里社区当上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她利用政府配备的6台电脑,开设了电脑培训班,教社区里的孩子和老人电脑知识。

    “很多人怕学不会,不敢学,我找了他们好几次。”王春花告诉记者,不少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在思想意识上对新知识、新事物比较抵触,这是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她从最有意思的QQ聊天教起,会聊天了,打字以及电脑键盘的基本功就都会了,进而学会更多。后来,学会了聊天的网友申请了一个QQ群,现在社区里已经有不少人加入了,茶余饭后大家谈天说地,群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

    打牌、串门、看电视,是农村业余生活的“老三样”。李娜决定要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加点“文化味儿”,她像“星探”一样,挨家挨户到社区里挖掘文艺骨干。短短一年,从刚开始的一两个社团、十几人,发展到现在拥有梨园国剧社、翰墨书画社、葫芦丝社团、鸿儒读书社等18支文化队伍,社团成员百余人。她带动党员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了很多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各类演出活动,每一场演出居委会成员都亲自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

    细致周到服务

    赢得居民信任

    听说李娜就要做妈妈了,居民们送来了“虎头猪脚”的小鞋子。“孩子一出生,你就放到居委会来吧,我们一人看一天,一晃儿就给你带大了!”常常“泡”居委会的大爷大妈们已经和李娜们成了忘年交。“我们那时入户统计信息,哪个没被轰出来过啊!”李娜告诉记者,班子刚组建时,一些人看到居委会工作人员是群女孩子,从心眼里就不信任,但是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她们和居民之间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换届选举时原班人马全部当选。

    这其中的“秘密”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服务”。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推进,京福里社区不再只有还迁的农民,也有原来从市内居住的市民和其他流动人员,人员构成的多元性,导致了利益的多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李娜在社区里推行“居民代表提案制”。每周二,片长、楼栋长、楼门长、居民代表坐在一起,大家畅所欲言,对社区建设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张家有什么想法,李家有什么意见,及时反映自己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的问题,小小的居委会成了矛盾“吸附器”和信访案件的“终端机”。正是在这种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中,居委会和广大居民们的心慢慢融合到了一起。

    繁忙的工作中,李娜和她的团队总是想尽办法为居民们提供方便。在团区委的支持下,京福里社区与天津城建学院实现了共建,该校21名大学生长期义务为社区小学生补习功课;李娜利用业余时间,与社区内的百余家商户联系,为居民发放优惠卡,妇女购物享受7—9折优惠,7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卡。此外,还精心为社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设计了“社区祝寿卡”,凡是居住在京福里社区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生日当天,居委会亲自给他们送去社区的祝福。居委会还制作了“社区便民服务卡”,正面罗列着社区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负责工作及联系方式,背面印有报警台、查号台、供热等14项便民服务电话,在家和外出时的安全防范常识,家庭节能小常识等。

    居民们感受到了来自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对此,李娜也心怀感动:“你知道吗?社区很多分内的事,居民们都抢着替我们干了。门把手坏了,王大爷从家里拿来工具给我们修好了;厕所灯泡不亮了,不知谁悄悄给换上了;有时我们下网格巡逻实在忙不开,于大爷主动留在这儿替我们值班。”(记者 张立平)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南通43万余企退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
·从粗放到精细:海口改革创新城市社区管理
·南通标准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覆盖所有社区
·湖北武汉:“社区管理要激发每个人的正能量”
·三门峡警方研发信息智能采录仪 为社区管理安上“火眼金睛”
·长宁首创电子走访日志系统 实现社区管理精细化

·长宁首创电子走访日志系统 实现社区管理精细化
·普兰店:社区管理网格化
·《贵阳市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施行 一站式服务办事更方便
·湖北全省加速推广社区管理网格化催生“宜昌经验”
·新疆天山区赛马场东社区:不断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