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民素质上楼
促进农民换脑进城
随着“三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京福里社区的居民绝大部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另外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住进了楼房的居民在村居时代形成的农民意识和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一个形象的比喻是:居民们虽然已“洗脚上田”,但仍未“换脑进城”。李娜带领的“娘子军”时刻都在想办法解决这样的难题。
种菜的、养鸡的、毁绿的、乱倒垃圾的……李娜发现,刚搬进社区的居民,在生活习惯、消费理念、精神状态等诸多方面都不适应。
李娜和同事们想了很多点子,她们通过开辟宣传栏,与业主搞活动,一点点地把社区的理念灌输给大家,把一些新事物带进社区,一步步推进居民素质“上楼”。
2009年,张家窝镇政府在京福里社区建设了首家社区服务中心。总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劳动就业、邮政、计生、医疗、残疾人康复、文体娱乐、图书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居委会依托服务中心,力争让广大居民尽快与城市生活无缝对接。
服务中心三楼是社区图书室。记者采访时,居民陈大爷正在给小孙女网购儿童读物。“我这两下子都是小王老师教的,以前觉得这玩意儿挺深奥,现在聊个天、冲个浪,小菜一碟!”
小王老师叫王春花,两年前大学毕业后到京福里社区当上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她利用政府配备的6台电脑,开设了电脑培训班,教社区里的孩子和老人电脑知识。
“很多人怕学不会,不敢学,我找了他们好几次。”王春花告诉记者,不少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在思想意识上对新知识、新事物比较抵触,这是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她从最有意思的QQ聊天教起,会聊天了,打字以及电脑键盘的基本功就都会了,进而学会更多。后来,学会了聊天的网友申请了一个QQ群,现在社区里已经有不少人加入了,茶余饭后大家谈天说地,群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
打牌、串门、看电视,是农村业余生活的“老三样”。李娜决定要为他们平淡的生活加点“文化味儿”,她像“星探”一样,挨家挨户到社区里挖掘文艺骨干。短短一年,从刚开始的一两个社团、十几人,发展到现在拥有梨园国剧社、翰墨书画社、葫芦丝社团、鸿儒读书社等18支文化队伍,社团成员百余人。她带动党员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了很多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各类演出活动,每一场演出居委会成员都亲自策划、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整体素质,也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
·南通43万余企退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
·从粗放到精细:海口改革创新城市社区管理
·南通标准级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覆盖所有社区
·湖北武汉:“社区管理要激发每个人的正能量”
·三门峡警方研发信息智能采录仪 为社区管理安上“火眼金睛”
·长宁首创电子走访日志系统 实现社区管理精细化
·长宁首创电子走访日志系统 实现社区管理精细化
·普兰店:社区管理网格化
·《贵阳市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施行 一站式服务办事更方便
·湖北全省加速推广社区管理网格化催生“宜昌经验”
·新疆天山区赛马场东社区:不断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