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述评

司法改革白皮书释放的信号

2012-10-10 14:31:1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以白皮书形式全面、系统地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的司法改革,则是破天荒第一次

特约评论员 林海

10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对于关心中国法治建设的人来说,司法改革并不是一个新鲜词。然而,以白皮书形式全面、系统地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的司法改革,则是破天荒第一次。

这部全文18000字的白皮书,无疑表明了中国继续推进司法改革的决心。而其于此时此境发布,背后传递出的信号亦不难解读:这不仅是宣示一种决心,也是一种获得理解的诚恳请求,希望能够通过这番自白,加强国内外对中国司法改革以及法治建设的了解、认同和支持。

世界各国的发展表明,“中等收入陷阱”不可避免。随着一国进入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升级,社会对于公共服务的期望值会迅速提高。矛盾冲突会不断涌现。假如不能进一步保稳定、促增长,极易落入“越发展问题越多”的陷阱。而我国亦正面临着这个阶段的挑战。一切体制都必须迅速稳健地进行改革,才能回应社会的需求。而司法,作为定分止争、化解冲突的机制,作为衡量其他机制正当性与合法性的最后一道防线,更是受到无穷无尽的挑战和压力。

为此,司法改革决不是改或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快地改革以回应社会需求的问题。如果稍有疑惑,或是“进一步、退两步”,社会矛盾和对司法不公的质疑,就会像病毒一般蔓延,延阻社会的运作,使整个机体陷入困境。

根据白皮书,司法改革将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人权保障、提高司法能力和践行司法为民四条主线展开。这体现的是一种“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务实态度。更多地将改革的基础,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的解决,并将那些“他山之石”加以挑选提炼,合用的锻造成顺手的工具,不合用的送进博物馆供闲时参考。这无疑是值得赞许的。司法的原始功能是让“官司”更妥善地得以“了结”。从杜绝刑讯逼供到保障辩护权利,从扩大司法公开到严格审前羁押,都是从“技术”上更好地优化其功能的无数补丁。这种面向中国问题的务实态度,实际上也意味着对那种“翻译式移植”的简单挪用的摒弃,也意味着对“白纸上画画”式美梦的告别。

虽然有句俗话“计划赶不上变化”,然而作为国家大计的司法改革,根据白皮书透露出的理念,仍然将以“依计行事”、循序渐进为原则。法律作为人们行动的依据,绝不能朝令夕改,使民众手足无措。司法更应该具有一种智慧老人、定海神针般的稳定、中立甚至固守。

然而,整个社会运行模式的不断变化,和处于收入持续增长阶段的社会成员期望值的飞速提高,又使得司法改革成为不得不快马加鞭的一项“工程”。这切实存在的两难之境,对于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法治信仰,提出了相当可观的挑战。假如能够在技术和理念、速度和方向之间找到平衡,那么完全可能成就一番法治里程碑般的伟大事业。而这,亦需要学界、媒体和民众给予更多的耐心、理解和宽容。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