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博客

彭霞:幸福思语

2012-10-10 11:15: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法院网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说:人类的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和宗教这两种力量来塑造的。在当今社会,人人都在追逐着成功,幸福已经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偶有人提到幸福,也被大多数人物化为金钱、权力等。诚然,在我们的生活里,大家都承担着许多责任,总为工作、生病、孩子升学等事而担忧。那么,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究竟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幸福?

    幸福与否,乃灵魂之事,幸福不在于众多的家畜与黄金,而在于神明的灵魂上。苏格拉底主张人生的本性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西方哲学家德谟克利塔斯如此认为。

    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它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得苦也不觉得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只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卢梭在《漫步遐思录》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伦理学对幸福做出的标准概念是,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因此,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一,是努力创造财富,拓展我们想拥有的资源和机会的基础。如果我们有更多可消费的产品或者更多的闲暇时间,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意志,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我们就能实现更大的幸福。然而,财富的数量有限,人的欲望却无穷,欲望越大,则欲望得到满足的程度就越低;若欲望越小,则欲望得到满足的程度就越高。因此,追求幸福的道路之二,就是节制个人的欲望,以一颗从容之心、平常之心,去体会平凡生活之中的快乐。

    通过努力创造财富,拓展满足欲望的资源和机会之基础,是经济行为,是经济的力量。通过节制欲望、以平常之心知足常乐,是宗教所倡导的理念,是宗教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无可替代的两种力量。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