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建设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

2012-10-09 14:45:3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学习时报 

    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满意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坚持率先、特色、和谐的发展理念,坚持民生优先、生态宜居、节约集约的发展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城乡一体、扩大开放的发展路径,始终把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努力探索群众受益、群众支持、群众参与、群众认可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以人民需求为导向设定现代化目标

    从历史演进角度看,过去几百年里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完善,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求,让民众切实享受到现代化建设成果,过上富足、文明、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美好生活。

    常州谋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始终围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充分尊重人民意愿,遵循省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和属性特征,多方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反复论证、界定指标的设置、量化标准、完成的时序进度,最终确定了四大类52项评价指标和1项评判指标,主要是: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研发水平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人民生活指标,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居民住房水平、基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水平、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社会发展指标,包括教育水平、法治和平安建设水平、文化发展水平等;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空气和水的质量、城乡环境绿化水平等。同时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第三步,到2030年,达到当期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这个指标体系比省新增 8个特色子项指标,并适当提高 6个省定指标目标值,所有指标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指标体系的确定,凝聚了人心,明确了目标,突出了重点,成为了团结引领全市上下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合力奋斗的一面旗帜。

    以人民创造为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主体和决定性力量。常州在推进经济、科教、城乡、生态、文化、社会“六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重视人民的意愿和基层的首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充分调动全市上下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现代化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观要求和自觉追求。

    在转型升级中加快经济现代化。我们充分发挥常州人民和广大企业家迫切要求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进产业层次战略性提升,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质态的全面提升。重点是一手抓“工业转型千企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推动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着力将智能装备和以碳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两大新兴产业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特色产业集群,到 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4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

    在创新驱动中加快科教现代化。我们把创新驱动作为头号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联盟、建设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吸引集聚全国全球创新力量,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以科教城为核心的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不断提升科技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贡献率,到 2015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要突破 1000家。大力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力争到 2015年领军人才数突破 1600名,持续抓好实用型、技术型、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全力集聚创新创业英才。

    在统筹发展中加快城乡现代化。加强城乡区域统筹,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城乡百姓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使常州近年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始终保持在 2:1,是常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特色和亮点之一。我们始终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五个一体化”进程,促进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资源合理分布,加快形成梯次衔接、功能配套的网络化、组团式城镇体系,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超过68%,打造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加大对金坛、溧阳等相对较弱地区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入开展对茅山老区的结对帮扶,增强县域发展动力,释放县域发展潜力,不让一个经济相对薄弱镇、村和困难家庭、城乡居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掉队。

    在以人为本中加快生态现代化。我们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不危及后人生存发展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低碳发展、清洁生产,坚持环保为民、生态惠民,加快做强绿色经济,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落后产能,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节能降耗等约束性指标,着力提升宜居环境,重点解决好空气、水质等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特别是针对城市环境的 13项长效综合管理考评工作,以市为中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全民参与,天天考评、月月点评、年度考核,所有市民随时查找不足,万名“城市美容师”全力以赴整改,常州人居生态环境得到飞跃提升。

    在塑造文明中加快文化现代化。我们把悠远璀璨的中吴文化和昂扬奋进的当代文明兼收并蓄,放大“道德讲堂”首创品牌效应,不断凝练新时期常州精神、塑造新时代城市文明。我们坚持建设文明城市为民、惠民、靠民,“文明连着你我他、百万市民来找差”行动,7000多个找差问题迅速得到整改;万名机关干部走进全市60万户家庭“送一份关爱、做一次宣传、听一次意见、办一件实事”,所有意见建议全面分类、逐条得到落实;市长带头穿上“红马甲”劝导不文明交通行为,万名交通志愿者驻守 3000多个交通路口、公交站台,志愿行动成为常态。我们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积极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文化惠民长效机制,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市民的文化幸福指数;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加快延伸文化产业价值链,实现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到 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6%以上;着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强化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创新,打造具有常州文化内涵、时代精神、区域特色和国际气魄的现代化人文都市。

    在民生和谐中加快社会现代化。我们把保障民生作为和谐之本、管理创新作为和谐之源、民主法治作为和谐之要,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推进社会现代化。通过大力度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重点围绕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积极拓宽创业、就业、社保、投资和帮扶等增收渠道,做好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增强公平、衔接和可持续性,实现全覆盖。不断完善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市长与网民”、“政风热线”、政务微博等社会管理创新手段,让人民参与、请人民监督。广泛深入走访基层企业、走访基层组织、走访基层群众,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切实增强发现问题、为民服务、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的能力。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公众安全感达90%。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衡量现代化成效

    现代化建设要“叫好又叫座”,建设成果必须经得住实践检验、人民检验、历史检验,不能是数据与感受脱节,人民群众“被现代化”、“被幸福”,唯一落脚点在如何提高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满意程度。常州在运用指标体系引领现代化建设实践、大力推进“六个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突出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突出创新驱动与人才支撑、突出民生幸福、突出城乡统筹和基层基础,更加注重突出的就是群众认可。在指标体系中除了一系列的统计监测评价指标,还设置了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法治建设满意度、公众安全感等由老百姓主观评判的指标,特别是单设了“人民群众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满意度”这一评判指标,作为公众参与的主观感受指标,反映人民群众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成果的认可程度,由统计部门或委托民间调查机构,采用问卷、电话访问等抽样调查方式取得。最终,我们通过设置权重的办法对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只有综合得分 90分以上、单项指标 80分以上、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70%以上,方为达标实现。

    实践证明,现代化建设既要看平均数,也要看大多数;既要看统计数据,更要看人民群众主观感受。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现代化,才能算基本实现人民满意的现代化。

    (作者:阎立 中共江苏省常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