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伊春启动了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如何把中央的决策、省委的部署与伊春林区的实际结合起来,抓住难得机遇,破解历史难题,引领城市未来,让林区百姓安居乐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我们近年来始终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解决老工业基地最大的民生欠账
伊春是我国开发建设最早的重点国有林区,受开发初期“游击式生产、游牧式生活、人走家搬”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林场所和城镇建设非常简陋。上世纪50—70年代,建设了一大批草泥拉合辫、板夹泥简易住房和半简易砖木结构住房,成为现在的棚户区。到 2007年,全市棚户区面积已达 1176万平方米,共有居民23.5万户、67.7万人,占城市人口的60%以上。伊春的棚户区面积占全省棚户区总量近1/7,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分布面广,战线长。全市沿汤旺河流域和南乌铁路线的19区局都有成片棚户区,绵延几百公里,加上山上林场所,遍布伊春林区的各个角落。二是房屋陈旧,险房危房多。这些棚户区房屋大多年久失修,建筑年限长,墙体普遍开裂,室内阴暗潮湿,夏季常漏雨,冬季难御寒,每年有近 2%的房屋倒塌,亟需改造。三是基础配套设施缺乏,生活环境恶劣。棚户区内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街巷全部为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道路泥泞;棚户区居民吃水难、排水难、行路难和如厕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四是群众生活水平低,弱势群体集中。由于地域偏僻,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和缺乏,在棚户区生活的职工群众大多数是低收入多、下岗多、社会闲散人员多,呈现出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的特点。被人们戏称为“景色像欧洲,面貌像非洲”。棚户区成为森工老工业基地遗留下来最大的民生欠账。
加强林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民生建设
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以后,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将棚改“一篇文章”做成惠民生、带城建、促产业、兴旅游、保生态“五篇文章”,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棚改的综合效应。
惠民生,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为棚改的根本目的,带动林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一是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公共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三是职工群众收入不断增加。这几年,伊春林区职工群众的最大实惠来自棚改,财产性收入增加得益于棚改。
带城建,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着力点实施棚改,加快“二度城市化”进程。我们借棚改之机,加快推进了二度城市化,并注重把握好三个问题。一是把握好规划与空间结构问题。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对城市发展建设目标进行了重新设计。按照国际森林生态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进一步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着力构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轴向延伸、多点支撑、组团发展”的山水园林型城市格局。加快中心城四区连片发展,拉开框架,做大体量,聚集人口,汇合商气,集中打造核心城区。坚持用产业化的理念推动城镇化建设,沿产业分布区、旅游公路带和旅游景观带,集中打造一批工业重镇、旅游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特色小镇,提高产业集中度、人口积聚度,加快推动城市功能、品质、规模、开放度“四个提升”。二是把握好城市肌理与城市品质问题。我们充分考虑蕴含在城市中有形的、无形的又可以感受到的城市元素,对小区、街坊、道路、河湖、桥梁、树木、花草、设施以及建筑所展示的色彩、高度、立面、体量、尺度比例,还有文化特质、风土人情、生态环境的情状进行“内外兼修”,突出“欧风林色”、“以水丽城”的城市名片,充分彰显了生态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着力提升了城市品质与内涵,进一步增强了百姓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满足感。三是把握好城市再造与城市功能问题。通过棚改,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升级工程,对城市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促产业,在棚改中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努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棚改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既增加了投资,又带动了消费;既开发增值了土地,又聚集了人气商气,为我们推动资源整合和要素重组,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带来了有利契机。我们将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高度融合,采取腾笼换鸟、土地置换、异地安置的办法,将与企业、园区混杂在一起的棚户区进行整体搬迁,为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促进了产业布局的优化。借助棚改腾出的空间,加快发展城市产业,高标准定位替代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新兴产业。结合棚改,从占用土地分散过多转移到调整、优化空间布局上来,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快推进了产业园区建设,集中打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园、森林食品产业园、光明家具产业园、建材化工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产业园等产业园区。推动了产业链条化、集约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
·辽宁:棚户区改造惠万家
·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改造 海拉尔百万平方米项目开工
·加快改造步伐惠及更多百姓:住建部负责人谈棚户区改造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谈棚户区改造情况
·今非昔比“莫地沟”——辽宁抚顺棚户区改造纪实
·中国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让千万家庭实现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