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山楂树遮住了我家韭菜地的阳光,树根还伸到我的地里,影响我的产量,你得赔我损失!”
“我的树又没有种到你的地里,这账不能算我头上!”
“我说你俩也别吵了,我来给你们调解一下。我到地里看了,你老马的山楂树确确实实挡了人家老厉的韭菜地。依我看,老马你把树枝剪剪,老厉你在地头锄沟,把树根截住……”
10月6日,记者到沂源县南麻镇埠下村采访,见识了村调解委员会成员白如礼调解一起村民矛盾纠纷的全过程。经过一个多小时公平、公正的调解,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冲突平息了,双方当事人停止了争吵,握手言和。
口干舌燥的白如礼呷了一口茶,乐呵呵地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化解家族调解员和村民调解小组都化解不了的矛盾纠纷,在气头上村民会谁也不让谁,只要村调委会一碗水端平,出面摆个理、说个情,就容易大事化小了。”
沂源县是我省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县。近年来,沂源县的广大村(居),建立起了“三层调解网络”,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效果十分明显。
所谓“三层调解”,包括家族调解、村民调解小组和村(居)调解委员会三个层次。
家族调解是“三层”网络的最前沿。家族调解员由村里各家族辈分高、有威望的人担任,负责家族内部矛盾纠纷调解。埠下村的七旬老人白咸增,就是干这事的。
“如果产生纠纷,由老爷子出面调解特别好使,姓白的没人不服。”白如礼说,埠下村共有1100多口人,近一半村民姓白。他们当中属白咸增的辈分最高,威望也最高,在家族里就是“族长”,被大家尊称为“老爷子”。
说起调解,白咸增一下子来了精神,给记者讲起前几天给白先东、白先法两家调解的事。白先东、白先法两人是堂兄弟,最近白先法盖了几间新房,挖沟时挖到了白先东家墙根下。白先东起了意见,找白先法理论。兄弟俩互不相让,越说越恼,差点动手。白咸增赶过去问明原因后,先指明了白先法的不妥,又劝白先东别为小事伤了自家人和气……最终说得兄弟俩心服口服。在白咸增主持下,两家重归于好,痛快地在调解书上签了字。
如果家族调解员调解不成功,或矛盾涉及不同家族,则交到上一层的村民调解小组。该调解小组由村民小组长担任组长,组内党员及各家门员为成员,负责调解本小组内的跨家门矛盾纠纷。最上层则是村(居)调解委员会, 机构规范、制度上墙、专职人员调解,由村党支部书记任调解委员会主任、村“两委”成员任委员,具体负责协调化解村内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
“村民更容易接受村内部的调解。因为同在一村住,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通过自己人调解,既不会伤了和气,又不会像打官司那样都撕破脸皮,成了一辈子的仇人。”白如礼说,这几年,虽然村里人口多,经济建设项目也不少,但村民之间、干群之间矛盾纠纷却连年下降。
疙瘩解开了,矛盾化解了,村子和谐了。村民马洪叶称赞说:“现在村里的安宁、和睦,是‘三层’调解‘调’出来的。”
据介绍,目前沂源全县600多个村居共有家庭调解员8021人,村民小组调解员6887人,村居委员会调解员2223人。“三层调解网络”把村民矛盾纠纷层层过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现了“家庭矛盾不出门、邻里矛盾不出组、社会矛盾不出村”。仅今年以来,全县信访举报同比下降20%,群众的满意度却上升到了99.3%。
随着群众诉求不断增加、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已成为社会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记者从省委政法委获悉,近年来我省以完善机制、健全制度为重点,以加强组织网络规范化建设为依托,构建起了社会矛盾大调解格局,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除了横向的调解组织,我省还建立交通、医疗纠纷、劳动争议等专业性调委会455个。仅去年一年,全省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就化解矛盾纠纷44.9万件,成功率达96%以上。(记者 张国栋 通讯员 任鸣 张琦)
·同安法院外来员工纠纷援助中心:将矛盾化解在源头
·海南陵水社会“网格化”管理 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绵竹经验:完善社会矛盾化解体系
·绵竹:如何把矛盾化解到群众身边
·构建部门履责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社会矛盾化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
·社会矛盾化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
·湖南怀化:“信访事业当家业”矛盾化解在基层
·社会管理创新 宜昌将大量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