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潍坊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实现产业优化升级、蓝黄“两区”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强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的新突破,加快创新潍坊、文化潍坊、生态潍坊、幸福潍坊建设步伐,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明显增强。
加快产业优化,提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潍坊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存量抓调整、增量抓高端,全面加快三次产业优化提升。一是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围绕打造胶东半岛高端制造业基地,着力实施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植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骨干产业链打造、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四大工程”,形成了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培育了潍柴、福田、晨鸣、海化、歌尔等一批知名企业集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156家,其中过千亿元产业4个,过百亿元企业12家。固定资产投资中反映结构调整的指标增长明显加快,今年前8个月,工业技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投资均增长2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26.77%,比年初提高1.84个百分点,IT产业产值在去年超过传统骨干产业造纸包装业的基础上,今年1-8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分别增长55%、46.1%和34.8%。二是全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坚持扩大总量与提升水平并重,加大投入、拓展空间、丰富业态、优化环境,重点推动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4.9%,连续4年被省政府评为服务业先进市。三是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安全、优质、高效、品牌为主攻方向,突出抓安全保障、科技带动、效益提升、品牌培育和基础支撑,全市夏粮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优质农产品基地达到520万亩、品牌160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家,畜牧产业链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
加快蓝黄“两区”建设,培植科学发展新优势 潍坊市抓住蓝黄两大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精心谋划、加快推进,努力打造新亮点、培植科学发展新优势。一是科学规划发展布局。按照蓝黄两大战略规划,高标准编制蓝黄“两区”建设规划,确立了“一带、一体、两翼、多点”的总体布局,把滨海地区作为核心带动带,把中心城区及周边半小时经济圈作为引领主体,以东南、西南组团为两翼,以各类开发园区为多点支撑,实施海陆统筹、蓝黄融合、全域联动、重点突破,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大市和滨海城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二是加快滨海海洋经济新区开发建设。把北部滨海地区作为主战场,突出港口、产业、新城、生态四个战略支撑点,全力加速滨海、寿光北部、昌邑北部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628亿元,配套面积294平方公里,在建过亿元项目275个,有19个入选省蓝黄百个重点项目。滨海新城科教创新区已有25所院校入驻、16所开工建设。潍坊港实现国家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上升为山东省地区性重要港口。三是加快园区转型升级。突出抓好人才、平台、机制、科技成果及产业化等关键点,加快提高创新度、外向度、产业集聚度和对区域经济贡献率,该市1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创造的GDP、工业增加值、税收收入、进出口、实际到账外资均占到了全市的60%以上。滨海区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特色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重点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已形成七大蓝色高端产业集群,创建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出口加工区升级为我国第14个综合保税区。
加快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潍坊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加快形成城乡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提升中心城市价值和带动力。按照现代化较大城市的目标定位,实施规划布局、功能品质、产业素质、环境提升四大工程,总投资70亿元的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康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市功能品质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区面积达到149平方公里,人口129万,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按照转型升级、进位争先、均衡发展的要求,推动县域、镇域跨越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着力抓好镇域先进制造业、生态农业和服务业园区建设,推动重点镇、中心镇率先发展,全市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镇街达到54个,省级中心镇达到22个,全国重点镇达到7个。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县域经济,重点抓好大企业带动、产业聚集、园区建设和品牌培育,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市有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寿光、诸城跻身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过40亿元的5个县市之列。三是突出抓好农村社区建设。以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为目标,全面推行诸城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十进社区”,建成农村社区906处,实现全覆盖。诸城市等8个县市被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居覆盖率达85%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柏油路和客运班车。
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潍坊
实施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节能优先、环保优先,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天蓝水清、空气洁净的目标。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刚性目标,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69个、重点减排工程83个,列入国家计划的11家企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全面完成。按照“6+X”模式,规划建设了41个低碳示范社区,太阳能光热应用面积达180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取暖应用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建立节能减排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区域生态补偿试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二是加大重点治理力度。以水、大气和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全市23条重点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16个重点工业片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去年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53天。三是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统筹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连续十年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创新未利用地和滩涂资源管理开发方式,推进集中集约用地用海。推广海化集团“一水六用”做法,创建了10个循环型经济园区、61家循环型企业,主要工业区、资源性产业和能耗大的企业,已普遍推行先进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四是加强生态建设。每年动态保持生态建设“十大重点工程百个建设项目”,实行库河串联、水系联网,建成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19处,新增蓄水能力2亿立方米。高标准改造城市水系,形成了25平方公里的城市生态水网。实施规模化、组团式绿化,建设生态林场103处,造林8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2%,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9.45平方米,绿色成为潍坊鲜明的城市特色。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建设文化强市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打造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强市。一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谐创建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塑造新时期潍坊精神,夯实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注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省率先启动道德讲堂试点,建成道德讲堂205处。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实现免费开放,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任务,农家书屋提前两年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全覆盖。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式挂牌,有4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市第三次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三是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潍坊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强化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重点抓了总投资过百亿元的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创意产业园、总投资过百亿元的诸城恐龙文化旅游区、总投资50亿元的坊茨小镇、总投资30亿元的“海岱惟青”影视文化产业区等重点项目,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今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文展会和第二届中国画节。打响“好客山东、逍遥潍坊”品牌,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999.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3.7亿元。
加快幸福潍坊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建设幸福潍坊。一是加大富民惠民工程实施力度。坚持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落实、系统化解决民生问题,深入实施富民惠民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政府承诺的十件民生实事扎实推进,今年前7个月,民生支出达到111.1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3.5%,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达到“双十万”目标,社会保险扩面净增8.08万人,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9.75%,开工各类保障房1.64万套。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为目标,实施了校长职级制、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城市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联建等改革,素质教育经验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十大改革典型,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的地级市。职业院校发展到62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19所,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签署了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协议。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被确立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提高到25元。坚持把人口控制作为刚性目标,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市合法生育率达到97.8%,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6‰。三是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突出抓基层,着力抓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以城乡社区为依托,健全完善维稳责任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努力提升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诸城被中央综治委确定为全国社会管理整体创新典型培育地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推进平安潍坊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四是扎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建立市、县两级群众工作委员会和市县镇村四级群众工作联动网络,健全完善市县级领导联系点、领导干部定期公开接访、部门包村帮扶等制度,建立完善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党员目标承诺、志愿服务等制度机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记者宋学宝杨国胜)
·山东潍坊边防支队援建21所爱民图书室
·潍坊坊子走出小案侦破专业化之路
·潍坊市东明派出所民警现身说法 讲述规范化执法
·潍坊:警务回访提升群众满意度
·潍坊基层派出所民警:只有程序公正才能保证执法公正
·潍坊公安局高新分局今年以来共回访监督员2.6万次
·潍坊公安局高新分局今年以来共回访监督员2.6万次
·9月5日“聚焦执法公正”报道团在济南潍坊采访
·潍坊公安机关探索形成“3+4”执法规范化建设模式见成效
·潍坊潍城:四项措施防范文书制作出错
·山东潍坊:联合执法 私装液化气窝点被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