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试点传真> 合肥

合肥:“项目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2-10-09 14:45:5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安徽日报 

    居皖之中,襟江带淮,且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合肥在省委、省政府“把安徽打造成为最稳定省份之一”和建设“美好安徽”宏伟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这样的时代要求下,合肥市政法机关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创造性地以项目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记者:作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合肥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张进:合肥在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市建设中,以改善民生、基础建设、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治安防控、虚拟社会服务等为重点,出台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社会管理创新“十二五”工作规划,着力强化基层基础,突出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做到了责任更明确、任务更具体、执行更到位。

    我们在全省乃至全国创设性地提出“两个指数”和“项目化”的崭新概念。所谓“两个指数”是指合肥人民群众的平安指数和幸福指数,我们将其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群众工作来统揽,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和民生困难,并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坚持“为人民群众办事也要走群众路线”,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最后通过“两个指数”来体现和检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成果。创新社会管理和提升“两个指数”实现了良好互动。我市连续16年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连续两次荣膺“长安杯”;“社会公平”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一,今年3月,在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组织全国“最具幸福感”评比中,荣获第三。

    同时,我们将“项目化”这一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手段,引入到社会管理创新之中,将社会管理创新细化为23个项目,分别由分管市领导牵头负责,落实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统一制定了牵头单位的项目方案,要求必须要有时间表和路径图,建立了项目量化考核指标,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考核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体系;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督查。目前,试点阶段23个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基本完成,全面推进阶段的46个项目已经分解,正在抓好落实。

    记者:在项目化方式的推进下,合肥的社会管理创新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进:在项目化措施的有力推动下,我们在改善民生、基础建设、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治安防控、虚拟社会服务等项工作,均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管理群众基础不断夯实。通过发展经济、做强产业,我们实现了由劳务输出向输入的历史性转变,促进了城乡居民增收,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过去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变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仅城区就新建中小学90多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实现“五个百分之百”,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合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第一个达到95%,住建部为此在合肥召开了现场会。在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城市发展报告中,合肥获得“环境友好”发展指数中部第一。

    扎实推进基础建设,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得以贯彻落实。我们不仅在全市建立4166个网格,140个综治工作中心,而且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共有志愿者18类38.6万人,涌现出市供水集团“贴心小棉袄”等50余个志愿服务优秀品牌,我市邓玲、贾志如两位同志当选2011年“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针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点领域、重大事项开展风险评估。 2005年以来,全市拆迁(违)2600多万平方米,涉及8万多户群众,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事件。去年11月,在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南通会议”上,我市作了经验介绍。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针对全市120余万流动人口,我们出台了“1+16”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建立驻外流动人口服务站36个,在外流人口相对集中地成立了101个流动党支部,积极提供各项服务。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方面,作为中央综治委“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帮和预防犯罪工作”16个试点市之一,合肥目前有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820人,开展“亲情互动”结对占91%;在全国首创未成年人刑案审理社会调查工作,建立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建立了224个留守儿童之家。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两次在全国进行经验介绍。

    构筑了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4亿元,在城区,建立监控中心64个;建成道路监控636处,交通卡口32处,发生紧急情况时,15分钟即可封闭全城,城市技防覆盖率达到100%。在农村,县城、乡镇主要道口、关键节点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800多个。而且,加强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建设,实现从“业余”向“专业”防控的转变;依托“天网工程”建设,实现从“一般”向“复合”防控的转变;在农村广泛建立的“666”社会管理呼叫网,实现从“公安处置”向“社会联动”的转变;此外,严格执行治安防控考核“一票否决制”,推进从“弹性制度”向“硬性规定”的转变。今年7月,全国综治会议转发了合肥《平安托举幸福城》经验。

    “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机制形成。全市非公企业建立党团组织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市8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工会组织,在全国首创“实名制建会、台账式管理”模式,受到全总表彰;将400多家社会组织纳入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之中。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劳动用工法规——《合肥市劳动用工条例》,开发了劳动用工系统,进入单位2万多个,备案职工96万多人。

    记者:在今后的制度设计中,合肥有什么整体规划?

    张进: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站位高、起步早、投入大、措施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着眼解决现实问题,着重建立长效机制,着力形成新的格局。我们准备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营造“四个环境”,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努力实现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最稳定的省会城市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合肥特色的社会管理新体系。(记者 赵陵生 王新宇 许忠德)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创新社会管理 建设幸福合肥
·合肥首批信用档案11月上线 46个社会管理项目推进
·社会管理合肥要找钥匙探新路
·安徽合肥:人民调解助推社会管理创新
·合肥高新区社会管理创新结硕果
·合肥经开区打造社会管理新样本

·合肥经开区打造社会管理新样本
·合肥细化23个项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合肥社会管理创新 关键在党
·创新社会管理助推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合肥:书记市长承包社会管理创新项目
·合肥经开区将向全国介绍社会管理创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