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
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事务农民办的传统理念和制度安排,加快了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开启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纪元。各级财政在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实现对农民少取甚至不取的基础上,加大多予力度,做好放活文章,让公共财政阳光更多更快地照耀到广大农村和农民,完善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几年来,各级财政不断调整支出结构,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据统计,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从2006年的351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98亿元,六年累计投入40122亿元,年均增长24%,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三农”支出达到29727亿元。这六年,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农业增产增效最快、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也是“三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收获丰厚的时期,这既得益于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奠定的良好基础,更离不开财政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步伐明显加快。
(一)建立健全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制度,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中央财政适时建立了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制度,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贴水平。一是从最初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后又逐步扩大补贴品种和范围,并不断完善管理办法。农作物良种补贴实现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全覆盖,大豆良种补贴在东北地区全面实施,油菜良种补贴在油菜主产区实现了全覆盖,启动马铃薯原种、青稞、花生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补贴种类不断扩大。建立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合理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四项补贴总额从2006年的309.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406亿元。二是完善了畜牧业补贴政策。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陆续出台了奶牛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等政策,有力扶持了畜牧业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2007年开始,在6省(区)开展水稻、小麦等重要农作物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补贴品种不断丰富,覆盖地区不断增加,补贴比例不断提高。目前补贴品种已由最初的5个扩大至15个,补贴地区推广至全国。截至2011年底,中央财政共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264亿元,农户累计参保达到5.8亿户次,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约1.78万亿元,支持了农业保险快速发展。四是出台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支持政策。在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2009年2月开始,为期4年,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民购买彩电、冰箱、手机、洗衣机、电脑、热水器、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等家电产品以及摩托车,给予销售价格13%的财政补贴;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微型载货车,直接购买轻型载货车、微型载货车,购买1.3升及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五是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06年7月1日起,国家对经核定的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按照年人均600元的标准,统一扶持20年。截至2011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拨付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927亿元。
(二)大力支持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支持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近三年来支持8000多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支持在1250个县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累计投入小农水专项资金249亿元。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支持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新建续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初步建立起符合农业科研活动规律、农业科技工作特点的财政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大力支持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农业领域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继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农业高产创建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支持农民培训政策,调整培训结构和培训内容。三是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2008—2011年,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281亿元,按照“支持优势特色、突出粮食生产,抓住关键环节、集中资金投入,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自主选项”的管理原则,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等优势特色主导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稳定增收。四是落实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同时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西部地区(包括享受政策的部分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五是支持农村扶贫开发。2006—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504亿元,并重点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倾斜。积极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不断创新财政扶贫机制,加强专项扶贫与农村低保等政策的衔接配合。
(三)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为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按照中央要求,各地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分级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和投入体制。一是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改变农村义务教育主要靠农民集资兴办、加重农民负担的状况,财政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积极主动作为,从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入手,逐步把教师工资、公用经费等支出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据统计,2006—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改革资金3300多亿元。二是支持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2010年,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实施“校安工程”和“初中工程”,改善中小学校舍抗震防灾能力,改善学校食宿条件。实施“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有效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点支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完善政策措施,加快解决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三是完善对农村学生的资助体系。为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工作,为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生每天提供标准为3元的营养膳食补助,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约160亿元。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好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71亿元。
(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国从2003年开始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不断提高财政补助标准,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截至2011年底,参合人数达到8.32亿人,财政补助标准达到人均200元,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拥护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据统计,2006—2011年,全国财政累计安排新农合补助资金465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879亿元。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支持力度,资助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农合和减轻其大病费用负担,2011年农村医疗救助累计受益6455万人次。据统计,2006—2011年,全国财政累计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资金41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65亿元。自2009年起,政府免费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城区扩大到农村,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到2011年,服务项目共10类41项,人均补助标准25元。同时,针对农村公共卫生突出问题,2009年以来重点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检查、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提前实现全面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并逐步扩大到村卫生室和民营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2008—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资金824亿元。
(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村税费改革取消村提留后,农村五保供养改为由财政给予保障,这是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良好开端。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中央提出了民生建设,并把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生活困难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据统计,2007—2011年,全国财政累计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181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1151亿元,用于支持财政困难地区做好农村低保工作。二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了农民养老方式的重大转变。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央财政按照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55元/月),对中西部地区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截至2011年底,国家试点覆盖范围已扩大到60%以上,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474亿元。三是不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四是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帮助农村贫困户解决最基本住房安全问题。据初步统计,2008—2011年,全国财政共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63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83亿元。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搭建起了惠及数亿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公共财政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此外,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实施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地方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时,支持农民工就业培训、改善农民工劳动保护和居住条件等合法权益。支持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等基层公益事业单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