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理论阵地

“两个率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的生动实践

2012-10-08 11:14:1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学习时报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9月 26日,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就此采访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

  记者:江苏把“两个率先”作为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提出这个战略有什么样的背景和依据?换句话说,底气从何而来?

  罗志军:“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十分明确、一以贯之的发展定位。党的十二大明确了 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比 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为了验证“翻两番”的目标是否符合实际,1983年2月,小平同志到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一路上看到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非常高兴。当时,苏州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已接近人均800美元,小平同志对苏州的新变化新面貌概括了六条:“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此后,小平同志以苏州发展变化为例证,多次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小康目标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1992年初,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强调“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途经南京时,特意在火车站停留,听取江苏工作汇报,谆谆嘱托“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小平同志当年视察江苏的情景,成为江苏人民珍贵的历史记忆,始终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小康建设的道路上开拓奋进。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强调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胡锦涛总书记先后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殷切期望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苏有条件搞得更快一些”,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也强调,“江苏经济基础比较强,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总书记对江苏发展十分关心,每年都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0年底,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整时,总书记要求我们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要求我们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要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强调江苏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要充分发挥优势和先导作用,全面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努力在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六个方面迈出新步伐。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江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

  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使命,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的江苏责无旁贷。多年来,我们牢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谆谆嘱托,坚持把中央要求和江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具体化,不断开辟“两个率先”实践的新境界。

  记者:江苏提出“两个率先”目标至今已有10年时间,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换届,你们是如何围绕这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毫不动摇地干下来的?

  罗志军: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矢志走在全国前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00年年底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总体小康。2003年,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苏发展阶段变化,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了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决定,制定了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引导各地加快建设一个不含水分、人民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2007年,我们又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丰富充实全面小康目标内涵,提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先后于2002年、2006年、2008年、2010年连续跨过四个万亿元台阶,去年超过4.9万亿,人均突破9600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2.6万元和1万元;全面小康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底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去年超过 3/5的县(市)达到标准,“两个率先”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站在新的起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已成为新阶段全省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成为江苏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成为引领全省上下共同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

  应该说,在“两个率先”目标引领下,历届省委、省政府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一任接着一任干,目标上坚定不移,思路上与时俱进,举措上务实创新,推动“两个率先”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

  记者:江苏研究制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以此引领“第二个率先”的实践。请罗书记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指标体系。

  罗志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江苏“就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问题作了研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将来肯定要回答这个问题”。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崭新实践。我们运用以指标体系引领全面小康建设的有效做法,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成立联合课题组,借鉴国际和兄弟省市经验,按照体现科学性、公认性、实践性、连续性的原则,研究制定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目的是发挥其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使江苏的现代化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符合人民群众意愿。这个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突出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指标体系四大类30项指标中,涉及经济发展 9项,人民生活 7项,社会发展8项,生态环境6项,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二是突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为引导各地更加注重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把人均GDP的目标值设定为10万元,只要保持年均6.6%的增速就可实现。三是突出了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的要求。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器”。我们设立了创新和人才方面的指标,且占了比较大的权重,目标值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四是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要求。现代化最核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在30项指标中,大多涉及民生幸福和社会进步,其中最直接的是居民收入7年倍增。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由人民来评判。我们还设立了人民群众满意度指标,以反映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切身感受和认可程度。

  记者:江苏在“两个率先”的实践中,是如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战略和举措的?去年提出“八项工程”的针对性主要是什么?

  罗志军:多年来江苏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适时提出与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提升,使之适应新的情况、指导新的实践。比如,我们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率先制定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科学引领“第一个率先”实践。又比如,我们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科技兴省战略,到90年代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十五”时期提出城市化战略,再到“十二五”规划确定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这既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又切合江苏的省情实际;既反映了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又体现了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再比如,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总书记对江苏“六个注重”的要求,全面展开工作布局,部署和实施了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八项工程”,努力使江苏的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现在,全省各地、各部门都在实施“八项工程”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自觉把各方面工作融入发展大局,工程化管理、项目化落实,有力有序地推进“两个率先”。实施“八项工程”,找准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央要求与江苏工作的结合点,抓住了全局工作的着力点,覆盖了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工作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已成为全省工作的鲜明导向和有力抓手。

  记者:江苏在“两个率先”目标引领下,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而且走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子。请问罗书记,江苏“两个率先”目标与科学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表现在什么地方?江苏科学发展的主要工作特色有哪些?

  罗志军: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顺境中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逆境中创造条件迎难而进,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对外开放、转型发展三次重大机遇,实现了由农到工、由内到外、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无论是确立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还是制定政策措施、落实工作部署,都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实到谋划和推进工作之中,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科学发展新路子。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有机统一。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制定出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7个政策性文件,强化科学发展的政策导向、工作导向、考核导向,主动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压力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一些反映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实现重大突破,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幅保持 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二是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在统筹城乡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连续9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三是坚持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们不断加大对苏北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实行“一市一策”,强力推进沿海开发,苏北发展步入快车道,去年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坚持把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针对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注重加强社会建设,着力构建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了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五个全覆盖”。五是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以太湖治理为重点加强水环境整治,近五年全社会累计投入700多亿元进行治理,湖体水质稳中趋好。可以说,江苏的“两个率先”,就是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率先。没有发展,就没有江苏今天这样的好局面;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两个率先”的巨大成就。

  记者:改革开放是江苏发展的一大特色优势。在新的阶段,江苏是如何保持和发展这个优势,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的?

  罗志军:江苏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得益于改革创新、得益于对外开放。我们较早开始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极大地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我们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在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扩权强县强镇、文化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反腐倡廉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尊重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总结推广张家港、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华西村等先进典型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我们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从“三外齐上”(指外资、外贸、外经)到“五外并举”(外资、外贸、外经、外技、外智),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招才引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经济领域开放到其他各个领域开放,形成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特色和优势。10年来进出口总额增长了9倍,去年突破50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我们顺应外部环境新的变化和江苏发展内在要求,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国际化企业、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培养集聚国际化人才,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和对外影响力。实践证明,只有更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深化开放,才能不断增创新优势、增添新动力、赢得新发展。

  记者: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苏在推进“两个率先”中,是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的?

  罗志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积极回应民生诉求,每年兴办一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民生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有机统一。工作中,我们先后提出富民强省、民生优先,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加快发展科教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文明素质、精神面貌显著提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坚持依法治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全省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我们把群众认可作为衡量“两个率先”成果的最终标准,在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将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不光要求指标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得到群众的认可,努力使推进“两个率先”的过程,成为民生持续改善、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江苏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罗志军:我们要建设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本保证。多年来,我们把推进伟大工程与推进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实施新一轮“强基工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了坚强保障。比如,我们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去年以来在全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就是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部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推进各级干部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今年上半年省市县三级共有5.5万多名领导干部下基层驻点调研,走访基层群众 36.5万人,处理信访案件2.2万件,为基层群众办实事13.9万件,受到基层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比如,我们在全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教育和引导各级干部以“慢进则退、停滞则衰、倒退则亡”为警醒,始终保持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不自满、不懈怠、不停滞,进一步提振推进“两个率先”精气神。再比如,针对我省四级党委和市县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后的新情况新特点,省委及时对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作出部署,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做到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有正气,使“三宽四有”成为新时期江苏各级领导干部的鲜明特质。

  胡锦涛总书记在“7 23”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探索,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是江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崭新事业。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更加满怀信心、奋发有为地开展工作,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再创黄金发展期,把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张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