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化工作着力点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群众文化建设上来,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为黑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坚实基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惠及全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黑龙江“十一五”和“十二五”总体规划、文化专项规划及每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改善民生的大盘子中,还将其纳入对地方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专项推进、跟踪督办。全省各市(地)和64个县均组建了新型文化行政管理主体,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恢复。
加强资金投入,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先后安排28亿元、13.2亿元、2.3亿元投入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和开展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工作。全省各地利用农闲、节假日组织开展了大量主题文化活动,培育扶持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10538个,极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就近参加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省政府还设立“送欢笑到基层”补助资金1005万元和每年230万元奖励扶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近百个剧团下乡演出和40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进行奖励。截至目前,黑龙江已建成农家书屋7525个,新型乡镇文化站876个,社区文化中心(活动室)722个,村文化室4000多个,农民基本实现每月看一场电影。
引导公共文化品牌创建,让普通市民和农民成为文化建设主角。以“城市之光·金色田野”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为引领,黑龙江13个地市和大部分县逐步形成了群众参与广泛、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品牌。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对全省涌现出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和支持品牌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省各类文化品牌300余个,每年各地组织的较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6万多场,参加展演人员65万余人,观众超2200万人次,一个由政府倡导、品牌带动、群众参与、遍布城乡、常年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2008年起实施的“政府买单、农民看戏”艺术表演团体“送欢笑下基层”演出活动,已成为专业院团服务基层的品牌。据不完全统计,5年多来,黑龙江全省82个文艺院团年送戏下乡演出3700余场,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5万余场,累计惠及群众近2000万人次。(记者郑少忠)
·江苏张家港推行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
·文化的阳光洒遍中华大地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综述
·进入寻常百姓家:十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
·上海黄浦区打浦桥创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
·宁波:公共文化“天天”惠民
·宁波:公共文化“天天”惠民
·天津滨海新区投入572万元提升公共文化设施 丰富百姓生活
·文化部、财政部 “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督导调查显示全国公共文化场馆服务全面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