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牢牢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主动权

2012-10-08 11:00: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天津日报 

    3

    精心打造安民利民的微观环境 着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由于楼房化中心的建立,农村社区逐渐形成;随着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心城区的社区数量不断增加。实行有效的社区化管理,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也越来越成为街道实施社会管理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大港工委、管委会坚持先行先试,突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打造社区管理工作的新亮点、新特色,在主城区迎宾街道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将辖区33个小区、1030栋楼房按不同区域划分若干个网格群,在此基础上再细分为177个网格,覆盖全街23平方公里、15万人口,形成“站、群、点”三级网络体系。

    保障措施具体化。首先,建立居民联系点制度,由社区居委会主任担任网格管理第一责任人,每个网格再配备6—7人网格服务员,每人都建立居民联系点,每周不少于两个半天下社区,进行民情走访,记好民情日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开展无假日社区服务,每周三天实行“朝八晚八”工作制,节假日实行“朝九晚四”工作制,解决居民到社区办事难的问题,并开通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确保365天有人在岗为民服务。第三,严格社区管理与服务责任制,所有网格管理员、服务员全部实行责任上岗制,向社会公布社区各类便民服务电话,印发联系卡,加强对所属网格内民情了解和重点巡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和化解隐患。

    组织建设系统化。构建纵向上有街道工委—社区党总支—居民楼栋党支部—楼门党小组,横向上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基点,向四周呈发散型的领导组织体系,实现社区党组织向楼栋(门)和“两新”组织延伸;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社区议事制度”,吸纳驻辖区单位代表、居民代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商讨解决事关社区居民利益的事情;成立社区组织联合会,下设为老服务、居民共建、助残、再就业、戏曲、书画、歌舞、民间艺术、平安志愿者、人民调解等17个协会共117个分会,坚持联建共建方针,注重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人为社团带头人,将社区服务事业发展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性活动。

    为民服务人性化。建立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印发便民服务联系卡,落实日间照料、养老配餐、免费查体、拉家常等系列服务措施;定期举办安全生产、法律常识、求职就业等培训,设立维权咨询电话、矛盾调解室,对困难家庭定期走访,使流动人口苦有处诉、疑有处解、困有处帮;与“两劳一少”人员等结对帮扶,加强思想疏导和政策宣传,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建立动态、完整、准确的低保数据库,开展“结亲交友”活动,与社区残疾户、特困户、低保户等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建立台账,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开展“送岗到社区、找岗到企业”活动,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4

    认真履行管理与服务的基本职能积极做好残疾人和流动人口工作

    关爱残疾人并使其享有与正常人同等待遇,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具人权特征的普遍做法;确保每个残疾人生活有保障、就业有收入、才智有发挥,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外来务工人员,既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给当地社会管理增加了负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多年来,大港工委、管委会注重关爱残疾人、服务流动人口,作为民心工程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在关爱残疾人上。开展就业指导、择业咨询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在人才招聘会上设立残疾人招聘专区,今年年初以来先后安排127名残疾人就业;截至目前,大港区域内3505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中,3423人实现不同形式就业,残疾人就业率达到97.7%。筹措资金399万元,向贫困残疾人发放康复医疗补助金和危房改造补贴,向有需求的残疾人发放取暖炉、取暖煤、电热毯等生活用品。加大对低保、特困家庭救助力度,今年上半年累计为1016名残疾人申领生活救助金57.98万元。努力解除残疾人后顾之忧,为284名重度残疾人和享受低保的非重度残疾人申请养老保险缴费补贴,为127名残困家庭就学子女及残疾学生发放助学金9.31万元。建立以居家托养为主、寄宿式托养和日间照料式托养为辅、三种托养服务形式并存的模式,在大港中心城区和油田地区分别建立残疾人寄宿式托养机构,对250余名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采取进站活动、定期轮训和送教入户三种形式开展日间照料托养服务。全面启动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由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资,委托五家服务机构为803名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照料。在各街镇、各社区(村)全部建立残疾人维权工作站和残疾人维权岗,安装残疾人维权信箱175个,形成辐射全区域的残疾人维权网络。

    在服务流动人口上。面对本地区14.8万的庞大流动人口,建立了大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各街镇全部建起服务管理站,重点社区、自然村建立分站,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劳动保障、暂住登记、法制教育等服务。一是严格落实“以房管人”措施。各街镇积极协调建造流动人口公寓,完善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规定,健全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安全检查和法制教育,规范了出租房屋的管理。二是建立救助帮扶机制。深入流动人口聚集地、成建制用工企业走访慰问,为流动人口办实事、送温暖。今年以来,共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咨询救助千余件,先后八批次护送农民工返程,1500余人受益,为农民工挽回工资损失6000余万元。三是认真落实同城待遇。启动“浇灌流动花朵,同在一片蓝天成长”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项目,解决4000余名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实现了大港流动人口子女百分百的入学率;卫生计生部门还免费为流动人口育龄妇女检查两万人次,子女全部免费接种疫苗。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天津:借鉴先进经验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平安天津:平安交响曲
·天津:深化社会管理创新 让群众见实效得实惠
·天津滨海新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新成绩
·天津高标准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胜利街:社会管理创新多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胜利街:社会管理创新多
·天津成立社会管理学会 把握理论研究正确政治方向
·天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谐社区建设纳入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