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接警员凡森森: 不错过任何一个报警电话
(见习记者 赵志锋 通讯员 王珲琛)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凡森森冷静地接起电话,询问、记录派出车单、向值班干部报告……一气呵成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凡森森才发现站在他身旁观察了良久的记者,笑着站起来握住了记者的手。
10月7日上午,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法制日报》记者走进了甘肃省平凉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站在记者面前的凡森森是一名二级士官,虽然年仅24岁,但入伍已有6年,一张娃娃脸透着几分可爱,目光中又略显几分老成。
作为指挥中心的士官,凡森森的工作被视为灭火救援的“中枢神经”,虽不像其他战士一样在火场上出生入死,但他却是每次灭火救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部电话、6台电脑是凡森森和班长韩忠每天24小时的工作伙伴。由于要24小时值班,作战指挥中心搭起了临时床铺,深夜累了就和衣躺一下。
凡森森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对记者说,自从长假开始,每天都要接120多个电话,但绝大多数都是骚扰电话,接警量是平时的1倍多。“为了不错过一个真实的报警,每个电话不管多晚都要爬起来接。”凡森森说。
说到接警生活的枯燥,凡森森深有体会。一天24小时,指挥中心不能离人,吃、住都在指挥中心,上个厕所都要请战友来帮忙值班。今年中秋节,支队组织了很多精彩纷呈的活动,但他都不能参与,就连中秋节的会餐他也不能参加,战友帮他打了饭,拿了些水果,他就一个人陪着电话和电脑过了个中秋。
这次8天长假里,凡森森主动要求多值班。他告诉记者:“韩班长的孩子快3岁了,一个月都见不上一两面,孩子只能看着照片喊爸爸,我现在还是单身一个人,多值值班,趁着长假,让韩班长好好和家人团聚团聚。”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打断了记者与凡森森之间的对话,他赶紧坐在电脑前,接起了电话……
高速交警马春娟: 希望每位司机平安回家
(记者 余东明 姜东良 通讯员 魏立娟)
9月30日是中秋、国庆8天长假的第一天,也是传统的中秋节。这天一大早,山东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高速公路支队事故处理民警马春娟就爬了起来,她轻轻亲吻一下熟睡的女儿,胡乱扒拉两口早餐就匆匆往单位赶,早上7点多一点,她已和同事驾车出现在执勤路上。
路面巡逻是马春娟的一项日常工作。她负责执勤的辖区处在青银高速与济广高速的交汇点,是山东省内高速公路的重点路段,大型车辆和过境车辆特别多,路况复杂。巡逻期间要她检查路面通行状况、查处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一趟巡逻下来要花两个多小时。
刚刚巡逻十几分钟,马春娟就接到指令——“前方发生一起单方事故,请速处理”。赶到现场后,马春娟发现一辆无牌小轿车逆向翻在路边沟里,司机已经从车里爬了出来,惊魂未定地站在车旁,幸运的是车内人员只是轻微擦伤。
设置警示牌、保护现场、勘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已有5年警龄的马春娟有条不紊展开了工作。
“车牌不是被撞飞的,而是原本就没有吧!”经过仔细查验后,马春娟直接戳穿了肇事司机刘某“车牌被撞飞了”的谎言,刘某当场表示接受处理。协助刘某将车移走后,马春娟又接到“回队处理交通事故”的指令。
8点半左右,马春娟赶回单位,还未来得及进办公室,十几位等着要处理事故的当事人就将她围了起来。
尽管事故造成的损坏总体都不算严重,但当事人的心情都很激动,想第一时间处理,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他们相互指责,整个事故处理区域吵闹声不绝于耳。
“大家都静一静,别互相埋怨了,这大过节的谁也不想发生这事,都配合一下,咱们抓紧时间处理,让大家都平平安安地回家过个节。”马春娟不紧不慢地开了腔。
询问、记录、拍照、调解,反复地沟通、劝导,写处理报告,马春娟按照顺序紧张地工作起来,当事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转眼已经到下午两点半多,马春娟总算有时间歇一下了。
一上午连口水都没顾的喝的马春娟端起水杯对记者说,看着当事人期盼的眼神,就想着尽早处理完,让他们能够早点回家和家人团圆。
在办公室快速地将早已凉透的午饭吃完,又一拨事故当事人“找”上了门。一直到晚上9点多,马春娟才有时间和同事们轮流歇息,互相陪伴着度过了中秋夜。这一天,马春娟处理了30多起事故。
马春娟告诉记者,交通事故的当事人都比较急,有老人,有小孩,每个当事人都想尽快得到处理,作为一名交警,每当听到“谢谢”两个字时,就感到非常自豪,这一切都值了。
马春娟说,大量的交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路上行驶的每一位司机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相互礼让、平平安安地回家。
山东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徐世杰介绍说,“双节”期间,山东省1万余名公安交警放弃休假,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默默地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