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9时30分,紫藤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办公室里电话就没有停过。
短短一个小时,办公桌上的大红色电话,兜里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前前后后响了12次。
从1999年担任桃浦镇紫藤苑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每一天,几乎都是这样开场。
居民7904人,其中外地来沪1279人,60岁以上1432人,单亲家庭53户,吃低保357人,下岗失业701人,精神病患者86人,残疾196人,受过行政拘留以上332人,吸毒人员43人……结构如此复杂的小区,上海难觅第二个。
在这个小区,关于杨兆顺的“传奇”故事很多:他曾一句话劝下了在医院门口准备烧汽油的人;他曾与吸毒人员同吃同住,让家人都不管的男子成功戒毒;他曾让一度想要自杀的残疾人,成为热心服务居民的社区工作人员……
传奇背后,是十几年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他不仅让居民的生活面貌为之一新,也让曾经笼罩在“两湾一宅”动迁居民心头的“边缘心理”阴霾消散。
十几年的努力,居民是真的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这也是杨兆顺给自己的“定位”。
把群众当作自家人
关键词:兄弟
老杨名言:“老家有句话‘锅不热、饼不靠’,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就能得到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能为居民群众服务,是我一辈子的福分。”
跟着杨兆顺走在紫藤苑小区里,一路上居民们都亲热地跟他打招呼,上海话、苏北话、普通话自由转换,不像党总支书记进社区,倒像家人又回到了家里。
在紫藤苑,很少有人管杨兆顺叫 “书记”——老人们习惯喊他“宝宝”,孩子们称他“杨老师”,但对他最多的称呼,还是“兄弟”。
居民老黄神志不清,露宿街头,满身屎尿,只记得自己是“紫藤苑”的。是老杨,二话不说抱起满身污秽的老黄,安顿住宿,悉心照料,直至料理完老黄的后事。
年过八旬的崔老太儿子突然中风,本就困难的崔老太不知所措。又是他,查政策,找资源,想方设法为居民解决困难,还带头捐款,并垫付崔老太儿子看病的钱……
别人不愿碰、不敢管、不知道怎么办的事,他都第一时间站出来。居民们说:“老杨靠得住!”
与居民感情近了,许多棘手的事情也好办了。
今年春节前,小区一户居民因房屋出现质量问题被安排在外借宿,这户居民年迈的父亲忽然过世。家属悲痛万分,有人唆使他们“闹一闹”。正酝酿间,杨兆顺臂挽黑纱,带着花圈上门,走到遗像前恭恭敬敬地磕3个响头。他对这户居民说,“你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我要陪你三天守灵。设灵堂的事由居委会协助解决,桌椅板凳我们都会提供。”
家属惊呆了。想不到小区“头头”放下身段“给面子”。最后的结果是:“听老杨的”。
在紫藤苑,哪家亲人离去,杨兆顺都会带着花圈上门。有人批评:你是个党总支书记,给死者磕头有失身份。杨兆顺很不服:这是对死者的尊重,磕个头是人之常情。在基层工作,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关键是和群众融到一起。
居民知道,遇到事情,这个“兄弟”,跟他们在一起。
如今,就连小区里的外来务工人员都知道,“有困难找杨哥”。对杨兆顺来说,辖区居民都是自己的家人,没有先来后到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