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极端天气屡屡考问市政设施的品质。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如何做到在自然灾害面前确保万无一失?本报收到不少热心读者来信,呼吁从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提高城市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
重在建好排水系统
今年夏季,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发生强降雨,多个城市严重积水,出现城区“海景”。一场场暴雨考验着城市,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滞后。
不单是大中城市,小城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笔者居住在淮河北岸的一座小县城,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2007年6月下旬,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降大暴雨,使县城多处出现涝情。暴雨形成的积水,堵住小区居民进出的大门,淹没多条交通要道,许多过路的汽车“呛”在水里,动弹不得。
今年北京暴雨过后,一位熟悉北京地下基础建设的城市排水专家认为,目前限制北京等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地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小。
为了给居民营造更加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城市建设管理者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与其在城市内涝后“修修补补”,不如提前规划、未雨绸缪,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特别是在城市规划上要有整体思路,并且舍得投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完善城市排水管网主、次、支网等的建设,发挥系统排水能力。(安徽颍上县交通运输局 朱波)
综合防治前景广阔
入夏以来暴雨频发,引起人们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密切关注。我国不少城市,大雨必涝,人们常把原因归结于排水管道不够粗,只限于“三年一遇”、“五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把思路局限于排水管道不够全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途径可以有效化解城市大雨必涝问题。
一是建造地下蓄水池。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在城市排水管网交汇处建造多个大型蓄水池。雨天蓄积的大量雨水,经过处理之后,就可以用于城市街道洒水、园林绿地喷灌等,既缓解了大雨必涝的难题,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二是全民动员存雨水。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让人们意识到雨水也是宝贵的水资源。这样,每当下雨时,在楼顶、阳台、院子里、楼房下水管口,居民都可以用容器接储雨水,用以冲马桶、浇花等。形成习惯后,雨水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
三是采用“沉降式”绿地。为了突出城市景观,国内城市大部分绿地都高出了地面。而据有关专家称,“如果绿地能比路面低20厘米到30厘米,就可以吸收200毫米到300毫米的降水。”如果城市绿地都能比地面低20厘米到30厘米,强降雨时,绿地就可以承担起滞洪的作用。
四是设置城区“湿地”。建议将城市低洼区设置为湿地,既改善了城市环境,又增加了强降水来临时对城市水量的吸收和储蓄。(河南邓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 王中献)
管理者不能做“事后诸葛亮”
城市的发展目标是美观和宜居,但不能单纯做表面文章。要让城市美到“心”里去,就需要多在城市建设的功能上做文章。“晴天土飞扬,雨后是汪洋”,并非居民所愿。只有城市的功能完善了,才能让居民舒心地生活。
比如,人们不愿意看到污水井“落户”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而离其不远处就是一片泽国的场面。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就会看到环卫工人不辞劳苦地将这些“安家”不到位的雨水“赶”到污水井中去。由于排水设施不到位,道路下凹的最低处无论大雨小雨都有很多积水,车辆在这里“中埋伏”的事件频发,雨后百姓行路难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出现固然与气象条件有关,而市政建设不到位是重要原因。
暴雨来临的时候为了避免城市内涝,需要从长计议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用碎石铺设地面,下雨的时候雨水透过碎石就可以渗入地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建立储水系统,形成城市中巨大的“海绵”组织,对于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可发挥较大作用;用透水砖铺人行道和在城市中挖掘人工湖也是明智之举,透水砖与碎石产生的效果相似,人工湖由于地势低洼,雨水顺势而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在这里找到“安身”之所。
无论采取何种措施,目的只有两个:其一是让水尽量多地渗入地下,从而减少市内的径流量;其二是让市内的径流尽快流出市外,避免在市内形成积水而成内涝。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应该以防为主,管理者不能做“事后诸葛亮”,人们在这样的城市中居住才会安心和舒心。“晴天不见土、雨后不湿鞋”才是市民的理想追求。
华北电力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孟祥林
多措并举提升市政建设水平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功能的发展完善,市政建设的作用愈加重要,关系到千家万户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而近年来强降雨等极端天气频发,对一些城市形成了严峻挑战,并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市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搞好市政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城市环境,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提出措施和建议。
针对市政建设如何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频发的考验这一问题,中国海监威海市支队的石志新在来信中认为,市政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城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首先应该把市政建设这一关乎市民安危的根基筑牢。市政建设是一项在有些领导干部看来费力不讨好的基础工程,但它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希望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发生,能唤醒各级政府和管理者对市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高度。
陕西西安市南郊退休办的读者宋九成认为,每当进入汛期,我国各地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暴雨积水问题,下水道不畅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通病。目前城市道路设计规划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总体规划与全局意识。发展现代化大都市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有超前意识和全局观念,有总体规划与设计科学的管理模式。
关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和保护问题,贵州安顺市关岭县发改局姚启超在来信中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市政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仅影响了城市形象,还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不便。建议城市在发展中事先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基础设施布局争取一步到位,这样不仅能减少返工浪费,而且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山东青岛市老龄办的宗成伟认为,保护好城市中的市政设施是公共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城市管理者不但要在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上下功夫,而且要在如何保护市政设施上有新思路、新措施。提供市政设施要以安全适用为目的,兼顾美观大方,并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缓解市政设施易受损、易被破坏等现象,达到标本兼治,让市政设施给百姓生活和现代化建设带来更大的福音。
关于城市绿化的问题,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的徐张赢反映,植树种草,绿化城市原本是件好事,但有些地方为应对检查,搞速成“绿化率”,图一夜之间提高绿化面积。营造生态城市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大树进城后我们不能有一种“速绿”心理,园林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养护移植大树的办法和机制,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形成养护移植大树长效机制,才能使大树扎根城市,枝繁叶茂。
湖北宜城市城乡建设局的杨明生认为,只有多种树,增大绿化面积,才能改善生态环境。不加控制地搞大树、古树进城,速造景观,无助于生态环境整体的好转,实属急功近利之举,不仅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还会“污染”社会风气,需要从完善法规、健全机制、强化监管、严格问责等环节入手,采取治本之策,对大树、古树进城加以有效控制,让城市园林绿化重回正确的发展轨道。
关于市政建设其他各方面的具体问题,江苏沭阳县东小店乡人民政府赵登亚提出了市政建设应该强化的几个方面,包括应从民生着眼统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突破资金瓶颈加快市政建设步伐,聘请高校专家规划、丰富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远景,等等。
辽宁朝阳市双塔区站南街道肖家村委会的魏文祥来信反映,马路经常“开膛破肚”,形成“马路拉锁”,是多年来各地城市建设的一大“顽疾”,给道路交通带来了诸多不便。要想破除这一“顽疾”,就必须下气力、下决心加以治理,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制度,消除隐患、堵塞漏洞,杜绝盲目施工,给社会一个安宁、给道路交通一个顺畅的环境。他还认为市区电线应转入地下,此外中小城市应拓宽道路,便利交通顺畅。
(记者 徐达整理)
·北京市研究筹建市政务服务中心
·长沙芙蓉区市政24小时解民难
·上海:市政法委领导到长宁视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泰安市政法委书记: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
·宜昌市政协协调讨论社会管理创新